法律顾问经费按需拨付上不封顶

15.04.2016  10:15

        政府聘请法律顾问已不是新闻,但如何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避免“顾而不问”却有待破题。山东省威海市做出了探索,在全国首创政府法律顾问的“五统一”制度:统一招聘、统一管理、统一薪酬、统一考核、统一服务项目。

  威海市还专门出台规定,明确了法律顾问工作经费按需拨付、上不封顶的保障原则。

  这些制度自2014年6月实施至今,一年半有余,不仅调动了法律顾问的积极性,也促进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重大决策和涉法事项中逐渐习惯了“向专家咨询、请专家把关”。

 

                                        律师取代教授成为多数派 

  早在2010年9月,威海市政府成立了法律咨询委员会,“它的性质类似于政府法律顾问,当时的成员以高校法学教授为主。”威海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刘昌清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2014年9月,威海市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正式建立,在全国首创“统一招聘、统一管理、统一薪酬、统一考核、统一服务项目”的体制设计。 

  与法律咨询委员会的不同首先体现在人员组成上。曾经作为主要力量的高校学者在法律顾问中只有两名,而一度多在诉讼中才与政府“相见”的律师们,成了法律顾问中占据大半壁江山的组成人员。 

  律师界的反响非常积极,共计78名律师提出申请。此后,经单位推荐、市法制办会同市司法局组织遴选、市政府审定、公开公示等程序,15名法律顾问从他们之中诞生。  目前,市政府法律顾问团共由23人组成,其中设首席法律顾问1人,由市法制办负责人担任。“这种安排体现了以政府法制机构为主体的思路,也契合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的精神。”威海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刘昌清说。 

  威海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甫出,就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政府工作的全部领域,尤其是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市县镇三级政府及其部门。 

 

                                            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 

  为了保证政府法律顾问的服务质量,威海在全国较早地出台了针对法律顾问的详细考核办法。《威海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考核办法》建立了法律顾问工作月报、部门季度反馈和年度工作总结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法律顾问薪酬挂钩。 

  根据这一办法,考核结果作为法律顾问评优及续聘、解聘的依据。日常考核中两次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市政府将予以表彰奖励。凡日常考核有一次被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市政府将不再续聘。 

  考核给政府法律顾问带来压力,但他们的权利保障也有相应制度安排。威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市政府法律顾问团经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法律顾问工作经费按需拨付、上不封顶的保障原则。截至2015年底,已支付顾问诉讼(仲裁)案件代理费150万元。

 

                                                      必须习惯律师指手画脚 

  法律顾问都做些什么? 

  在威海市政府法制办,记者看到了一份与考核有关的“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对法律顾问工作情况意见反馈表”。这份表列举了法律顾问的各项服务工作,包括“对重大决策和重大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法律风险评估、法律论证,提出法律意见”、“审查规范性文件草案”、“为谈判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法律论证意见,审查合同、协议及有关法律文书”、“为信访案件的处理提供法律意见”、“为重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提供法律意见”等。 

  这一制度的推进并不容易,政府机关一开始并不习惯于律师来“指手画脚”。比如,律师过去和公安机关打交道,都是做犯罪嫌疑人的辩护人。但以法律顾问身份出现时,公安机关成了服务对象。 

  许多行政机关签定的合同此前都有着过于简单的特点,尤其是违约责任条款缺失或粗糙。姜华丽律师被聘为威海市公安局的法律顾问。在姜华丽提出应增加违约责任条款时,最初并不被认为是必要的。“我们以前的合同都是这样的,也没有出过什么事情。”工作人员说。姜华丽于是坚持不签字,直到她的意见被接受。 

  为什么行政机关会尊重法律顾问的意见?因为有制度要求。在威海市政府法制办,记者看到了一份“合同送审需要报送的材料目录”,“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论证意见书”是其中之一。原来,没有法律顾问的意见书,有关合同不会获得法制办的备案编号,该合同就不能签订不能生效,合同涉及的财政拨款也不能到位。 

  在“部门规范性文件报送审查需提交材料目录”中,在“市政府涉法性文件报送审查需提交材料目录”中,“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意见书”也都是其中必备一项。 

 

                                                  法律顾问忙到脚底朝天 

  一开始强推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在政府各级部门的使用中逐渐被认为“有用”,逐渐成了“自觉”。“我们一开始担心没事情做,完不成考核。现在经常忙到脚朝天。”刘建忠律师说。

  让她有成就感的是,她提出的法律意见大都被采纳了。威海剧院改造,需要拆除周边违章建筑,但数十户商家的租赁合同尚未到期。刘建忠作为法律顾问介入后,给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并专门为此去分管市长处汇报过两次。“原来这个事情很急,总在强调时间,在征求法律顾问意见后,这项工作就暂时停下来了。”刘建忠说。 

  而一度反应强烈的租户们也对政府工作表示出了理解。

  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元政说:“咱们去谈,谈不拢。律师从专业的角度给当事人做工作,当事人信服。” 

  另一位法律顾问丛蓉日律师在一项重大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引入代建制等法律意见,均被采纳。这些建议加快了工程建设时间、保证了工程质量。 

  政府部门的认可,激发了法律顾问的工作积极性。王卫东律师告诉记者,他有很多次工作到晚上10点多,但一点都不觉得累,“我都被自己感动了”。 

  一个街道办曾经为辖区一个小区商品房的纠纷头疼不已,这一纠纷几乎引发群体性事件。在半年的时间里,作为这个街道办的法律顾问,他晚上经常开会到深夜。 

  而一旦角色上身,他甚至与区领导激辩一番。“当时就只有一个信念,法律上有规定,是对的,我就要和区长说清楚,因为第二天就要做决策了。”后来他的意见被领导采纳了。 

  截至2015年底,威海市政府法律顾问团共出具法律意见书902件,参与重大决策论证38件,参与规范性文件论证412件,提出修改建议470余条,参与处置重大信访案件32件,代理诉讼案件96件,审查政府部门签订的民商事合同738余件次,提供法律咨询439余次,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威海的依法治市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