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女沾毒两年瘦如柴 教师沦为“瘾君子”

26.06.2015  19:07

  他们,曾和同龄人一样,有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却因沉迷毒品,亲手摧毁了一切。他们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与隐痛?记者昨走进扬州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与3名戒毒人员面对面,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涉毒经历及忏悔。

  故事1

  16岁单亲女孩

  因好奇被“朋友”带进毒网

  马尾辫、皮肤白皙、走路时带着雀跃、打招呼微带羞涩……昨天,记者见到小南时,无法把眼前的这个可爱女孩和毒品联系起来。然而,她左右臂上大片的文身,染得金黄的头发,却难掩她昔日的叛逆。

  4月23日,小南被送进扬州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此时的她,刚过完16岁生日。这个生日是和毒友一起过的。

  小南不愿意提起自己的母亲,因为在她26个月大的时候,父母离婚,从此母亲对她不闻不问。“爸爸身体不好,每次提到妈妈,他都很难过,我不希望他伤心。”小南说,她理解父亲的苦衷,尽量表现得很乖巧、懂事,很听话,但是,在同龄人中,她却因没有妈妈,越来越自卑。

  初一那年,她经常在放学时看到一些校外人员聚在一起无所事事,“看起来很自由,很另类,很酷。”于是,小南辍学加入了他们。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每天和这群“朋友”混在一起,不是去网吧、KTV,就是漫无目的地瞎逛。身上的钱花光了,就去家里偷。

  2013年,小南和朋友在南京一家KTV唱歌时,其中一个人拿出一些粉末,当众吸食,并请她加入。“因为经常看电视,我一看就知道那是K粉。”小南说,她当时十分好奇毒品是什么味道的,就加入进来。后来,她又经毒友介绍,开始吸食冰毒,并在心理上对毒品产生依赖,“不吸两口就像没吃饭一样,可吸了之后就像疯了一样。”但这种快感过后,剩下的就是痛苦——吃不下,睡不着,即便能吃下饭,也是味同嚼蜡。

  直到被抓时,小南因吸毒已变得枯瘦如柴。“感觉像鬼一样,白天不敢出门,因为朋友看了会害怕。”小南说,她现在十分后悔,感觉对不起父亲,“他那么辛苦地抚养我长大, 我却这样伤害了他。”她现在最庆幸的是,父亲会经常来看她,向她描绘未来的美好生活。

  当问及未来有何打算时,小南说,她爱唱歌,出去后想学吉他。同时,小南希望同龄人不要像她一样,因为一时好奇,而失去宝贵的青春和自由。

  故事2

  家庭缺关爱

  “富二代”毒品中找存在感

  在戒毒所,张海被称为“张总”。对此,张海的解释是,“我本来就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同时,他还是个标准的“富二代”。

  张海今年25岁,父亲做生意多年,家中资产数千万。他从小到大都没尝过缺钱的滋味儿,20岁生日礼物就是一辆宝马轿车。

  即便如此,张海觉得自己并不幸福——由于母亲在他几个月大时就和父亲离婚,父亲又忙于工作,张海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去世后,他又被送到亲戚家寄养。对于父亲,张海的印象是“没钱时才会想到的人”。

  “我从来不知道父爱和母爱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人管我。”张海说,他唯一的乐趣就是玩、花钱。18岁时,他辍学后沉迷于一种网络赌博游戏。21岁时,他嫌网上赌博不过瘾,到地下赌场去赌,每场投注在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最多一场就输了120万元。

  钱输光了,就在赌场借。自己没能力还,债主就找到他父亲还,而他父亲每次都能顺利帮他摆平。张海粗略地算了一下,直到被抓前,父亲已帮他偿还了四五百万元的债务。

  19岁,张海在酒店看人打牌时昏昏欲睡,朋友提出“吸两口”提提神。“我当时觉得毒品是奢侈品,吸毒是件很时髦的事儿。”张海说,“吸两口”后,吸毒就成了朋友圈内的一种新时尚。平时,他也会托人购买毒品,请毒友吸,每次都出手阔绰。“有的朋友没钱买毒品,我请他们吸毒,他们就会对我很依赖和崇拜。我会从中得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存在感和成就感,甚至是优越感。

  在被抓前,张海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孩子,他曾想过戒毒,但“戒得了毒品,戒不了圈子”,每次戒毒最多只能维持四五个月,一旦朋友拿出来或自己遇到烦心事,就又会复吸。吸毒后,他就变得暴躁、神志不清,甚至在车上点火。

  去年7月,在多次苦劝张海戒毒无果后,妻子无奈之下,打电话报警。张海被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被送进戒毒所后,妻子和朋友经常来看他,但是,父亲一次也没有来过。

  尽管说起父亲时一脸冷漠,但被问及最想谁来看他时,张海毫不犹豫地说“爸爸”。他希望从戒毒所出去后,父亲和妻子能原谅他,“我一直觉得我爸是个不合格的爸爸,但现在想想,我更不合格,孩子已经三四岁了,我却整天沉迷于赌博、吸毒,从没带他们出去玩过。出来以后,我要换个生活环境,和家人一起好好生活,多陪陪孩子,不要让他们像我一样走错路。

  故事3

  交友不慎

  学校老师成为“瘾君子

  在接受采访的3名被强制戒毒人员中,阿杭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他今年39岁,是扬州一所学校的老师,有着近20年的教龄,多次受到学校表彰。但是,一次创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4年,阿杭在教课之余,和朋友合开了一家饭店。在他们的悉心打理下,生意日渐红火,仅7个月就收回了本金。2008年,因和合伙人产生分歧,饭店关门。此时,阿杭却发现,他再也不能回归简单的教师生活了。

  那段时间,饭店虽然关门了,但开饭店时认识的朋友们,会经常找他打牌,并请他“抽烟”。“我当时以为是水烟,就抽了几口。”阿杭说,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冰毒。

  朋友们心照不宣地“礼尚往来”——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阿杭对冰毒产生了依赖,“就像烟瘾犯了一样,不吸心痒难耐”。吸完后,整个人都不正常,盯着手机能盯一天。描述起那段时间的生活,阿杭唯一能想到的两个词就是“浑浑噩噩”、“毫无意义”。

  阿杭说,他现在十分后悔因交友不慎、自控能力太差而染毒。进入戒毒所后,他每天都在担心,怕自己吸毒的事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也怕重新回归社会后,家人和学校不接纳他。他说,自己已下定决心戒毒,希望能借本报呼吁社会和家庭,给像他一样的吸毒人员改过自新的机会。(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新闻附件】

  面对毒品,这四种认识是误区

  警方介绍,当前公众对毒品预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认为偶尔吸毒不会上瘾。依赖性是所有毒品的基本特性,吸食毒品都会成瘾。

  二是认为吸食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不上瘾。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的依赖主要体现在心理依赖上,这些人一遇到心情不好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溜冰”寻找解脱,心理依赖恰恰是毒瘾难戒的根本原因。

  三是认为吸毒上瘾,戒毒就是了。目前戒毒失败者居多,毒瘾发作时,人们往往会丧失心智,不顾一切寻找毒品吸食。

  四是不吸毒,不需要了解毒品防范知识。一些毒贩往往将新型毒品做成千奇百怪的形状,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让人稀里糊涂沾染上瘾,无法自拔。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