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翔:加快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
新华网南京1月22日电(虞启忠/文 贾玥/图)21日上午,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市人大代表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出席盛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今后5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南京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关键期。新时代,新要求,本次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哪些新部署?代表们议案、建议又聚焦哪些方面?会议期间,新华网江苏频道对部分南京市人大代表作了专访。
鲁翔,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副校长,附属逸夫医院院长,南京市人大代表。
精彩观点:
“对标意识增强,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南京更加自信”
“今后五年,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在发展定位和工作标准上确立更高的追求,奋力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南京实践的新境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标”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南京市政府对标发展意识增强,令我印象深刻。南京被国家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但城市首位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对标找差距、补短板,不仅要对标国内类似南京经济地位杭州、武汉等城市,也包括对标国际上类似南京经济地位的城市,比如美国的波士顿、休斯顿等城市,在经济、文化、创新、健康、百姓宜居、城市功能和影响力等方面全方位比较。找出差距,克服短板,也比出优势,对标发展会让南京越来越自信。为南京市政府有这样的对标发展意识点赞!
“全民健康,要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
我已经连续当选两届南京市人大代表,在医院工作三十年,同时在医科大学从事医学教育,既是医学工作者、管理者,也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大健康、医疗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以及医疗创新比较多,议案和建议往往也集中在这些方面。
本次上会递交的建议是,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实际工作中也发现,靠看病、治病,是不能让社会更加健康的。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些病几乎是必然的趋势。人到一定年龄高血压、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心功能减退等慢性病患病几率就会增加,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也好,痴呆也好,肿瘤也好,这些都属于非传染性慢病,是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死亡原因,人口死亡的70%左右是因为这些慢病的急性发作。有的人高血压、糖尿病很多年,但他们没有健康管理意识,等到突然心衰、心梗了,到医院抢救,花钱很多,最后效果还不一定好,留下后遗症或者死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南京提出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超80岁,如果慢病人口比例很高的话,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如何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让这些人群可以带病生活到80岁?这就需要改变我们当下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健康管理为中心。建立“防、治、管”一体化服务模式,医院除了做疾病治疗,腾出专门的人手从事健康管理,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市民慢性病流行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全社会也要提高健康管理意识,在入学、就业,甚至升职、年终考核等环节都要提出健康硬性指标,强化全民都要有强烈的防病意识,这样社会才能健康。如果社区不健康、家庭不健康、人不健康,指望到医院解决所有健康问题,是不现实的。建议一二三级医院,形成一个综合联合体,建立治疗体系、慢病管理体系和疾病预防体系。配合相应的考评机制。
现在创新被各级政府放在工作首位,医疗领域同样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我们需要医生实实在在看好病,但现在一些解决不了的病,需要一部分医生去创新攻克。目前中国在世界上引领疾病治疗的技术甚至药,还是少了点。但医疗创新投入很大,周期长,需要一个医学创新的考评体系,让他们能够沉下心来,用十年甚至二十年,解决一个细节问题或者方法问题。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反复强调创新,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高,医疗创新问题也越来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