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治理黑幼儿园 “打”与“扶”缺一不可

07.11.2014  11:04

  “治理黑幼儿园,并不是所有的都取缔,在目前我市幼教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治理黑园用一刀切的方法并不现实。”本报昨日报道,一年多来我市除了取缔黑园130多所外,另有一些黑园经过提档升级拿到了办学资质,也有一部分在街道和教育部门的监控下允许暂存。

  “黑幼儿园”屡禁不止,其根源在“入园难”,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这一大前提下,教育部门理性对待“黑幼儿园”存在的客观现实,不搞一刀切,对适龄幼儿和社会都是负责任的做法,应该点赞!

  不过,我们能否更进一步呢?所谓“黑幼儿园”,是办学环境、师资力量、安全保障等没有满足标准,或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但有的“黑幼儿园”办学目的和效果与正规幼儿园一样——都是让孩子有学上,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既如此,何不在“黑幼儿园”开办前就及时介入,给予指导和扶持,让其一开始就是“”的呢?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表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2012年,南京市教育局为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幼儿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种民间资本参与办园,给予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支持。

  从中央到地方,对民间资本办园都是肯定、鼓励的。扶持民办幼儿园的重心,也并非那些国际化双语教育的精英幼儿园,而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幼儿园。有政策、有需求,民间也有办园的意愿,可最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办成了“黑幼儿园”,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尽管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是否足够接地气?有没有通畅的渠道让办园者了解,有没有具体细致的服务指导他们申报;当他们存在资金困难时,有没有类似科技领域创业的创投基金、平台;当他们实力不足时,是否能按地域组织在一起,合作办园形成合力?

  教育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在政策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办幼儿园的同时,国家也强调“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而民间办园者却必须考虑投资回报,如果长期入不敷出,没有盈利希望,自然就会打退堂鼓。这也是部分“黑幼儿园”宁愿地下运作,也不愿“洗白”的原因。

  公益性与投资收益间的落差靠谁弥补?政府责无旁贷。但现状是,公立幼儿园几乎所有费用都是财政拨付,民办园大多靠自收自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优惠,也都集中在那些有基础,已成规模的幼儿园上。对新创幼儿园和“草根”幼儿园的扶持政策、渠道并不多。

  杜绝“黑幼儿园”,“”与“”缺一不可。民间资本办幼儿园是大势所趋,但光有政策不行,还要有灵活的机制,如此才能真正普惠于民。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