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治理大输液 市民担心急诊和小医院被挤爆

19.11.2015  17:18

  以后有个头痛脑热的,去大医院门诊可能挂不了水了。江苏省卫计委近日下发通知:明年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明年年底前,除了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也就是说,今后要想挂水,患者只能去急诊、住院或者小医院。该举措虽然明年7月才实施,但已经引起医院、病人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三素一汤”成“标准手段

  能口服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这是一条基本的医疗原则,但有个头痛脑热医生就会让挂水,已成为司空见惯。“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葡萄糖生理盐水)”也成为不少医生给病人退烧、消炎的“标准处方”。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去年发布一项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抗生素使用量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人均使用量是西方国家的5-8倍。南京三甲大医院年门诊输液量基本在20万人次以上,占就诊量的10%。专家指出,正因为过多地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发生变异普遍耐药,不得不研制、使用杀伤力更强的抗生素,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抗生素不能完全在人和动物体灭活,排放到自然界中,污染土壤和水体,引发生态问题,进入食物链。

  “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随着管控越来越严,抗生素使用量正在逐年减少,但从医生用药习惯到百姓还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办主任王军说,相当一部分病人以为“打点滴”病好得快、“人舒坦些”,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国外就医,如果没特别严重的感染指征,医生绝对不开抗生素。王军说,不必要的大输液风险很大,最常见的是病人发生门诊输液反应,严重者会休克、死亡。还有就是,输液时药物使用量都比较大,身体容易产生依赖性,以后再用小剂量药物,疗效欠佳甚至无效。

  对症下药破解抗生素滥用

  “大中医院门诊禁止大输液,目的一是遏制越演越烈的抗生素滥用行为,刹住过度治疗势头;二是合理分流大医院的门诊量,解决大医院门诊像‘战场’难题,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首诊、合理就医、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南京医科大学人口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冷明祥教授认为,该项政策有利于促进医院合理用药、规范诊疗行为,还有利于把高端医疗资源用在疑难杂症病人身上。

  “随着国家对滥用抗生素治理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人们认识到大输液的风险,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好转。”南京市卫生局药政处金有生处长介绍,2010年以前,手术无论大小100%都使用抗生素。如今,南京二、三级医院门诊抗生素处方比降至15.9%,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降至48%,一类手术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例降到29%。所有指标均低于国家卫计委标准。

  门诊大输液多、抗生素用得多,成因复杂,由来已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大医院院长告诉记者:过去,加成“卖药”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医院的业务收入药占比多在45%-50%之间。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靠卖药维持医院运营,难保不出现过度治疗。

  该人士说,除上述原因外,术后怕出现感染等医疗纠纷,临床上实施保护性输抗生素也不在少数;部分患者家属为治疗效果快,要求使用抗生素等,也非常普遍。“不过,从10月底起,我省实施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综合改革,使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15%销售,医院多‘卖’无利可图,抗生素滥用会迅速减少。

  急诊和小医院会否“挤爆

  “今后门诊不给大输液,那么如果有个头痛脑热的,医生会不会都让我们住院治疗?那样岂不多花钱、又麻烦?”16日,因连续感冒发烧几天、正在省中医院门诊输液“打点滴”的顾女士担忧地对记者说道。

  “大医院不给输液,我们到家门口社区医院不是照样输液嘛?”“生大病都住不进院,而输个液就要住院,有那么多床位吗?”旁边的患者七嘴八舌地对记者说出他们的顾虑。

  与此同时,不少急诊医生同样也有担忧:门诊不给输液了,病人都跑到急诊来怎么办?“本来急诊压力就大,每天有400-500号人挂水,就诊高峰时急诊输液人数要翻倍。如果再把门诊输液全部加给急诊,急诊输液室可能一座难求。”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担心,抢救车祸等意外受伤和危急病人的急诊资源会被占用,可能会使真正的急诊病人耽误治疗。

  还有不少医生担忧,患者拿着大医院的诊疗和检查结果到小医院输液,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等意外,应急处理和责任追究都比较麻烦。虽然这种几率比较低,但对数十万人次的输液人群来说,总会发生。

  南京市卫生局法监处处长、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表示,在门诊就可以治疗的病多是“小毛病”,应该到社区去就诊;重病才需要住院和大输液。“不过,好事,如何办好,得注意有个过程,逐步有序实现,注意配套措施跟上,不要引起患者的过激反弹,也不要引起大医院的管理危机。”胡晓翔说,如果大医院突然业务量下降的话,既有的医疗资源如何发挥作用,需要谋划得当。另外,基层医院是否容纳得下大量的患者,设备、场所、人员要同步扩张,需要长期规划和长远打算。(仲崇山)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