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治污 铁腕治理 海门开启建设性治污模式

30.06.2016  13:24

  海门市,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是苏中、苏北首个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6年2月24日,海门市获得国家生态市的荣誉称号。

  为解决长江边工业园区企业环境问题,近年来,海门市坚持理性治污,实施递进式精准化环境治理,行政处罚与政府服务并举,推动沿线企业持续整治各类环境问题。从达标到提标,开创了建设性治污模式,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群众的“环境”获得感得到保障。

   停产整治  印染企业对标奋进

  “通海染整公司治污提升工程,是公司治污工作新的里程碑。公司将严格按照要求,确保达标排放水平实现新的提升,为保护海门生态环境作出更大贡献!”在“6·5”环境日系列活动——印染行业治污进行时现场,通海染整公司董事长王斌作出如上承诺,

  2013年以来,为了确保印染企业稳定达标排放,海门市连续三年递进式亮剑印染行业。28家印染企业投入资金1亿多元,改建了污染防治设施,提高了废水处理能力,新增了中水回用设施,印染行业的治污水平实现了飞跃。

  2016年4月,海门市再次“剑指”印染企业:6日,部署了东部管网印染企业专项整治;8日,灵甸工业集中区集中整治,6家印染企业全部停产整治;11日,启动排污总量控制工作,印染企业实行刷卡排污。整治期间,环保局派人24小时“驻厂监管”,组建公众参与组,会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全程监督。

  “新环保法的严查严罚,排污费征收标准的翻倍,污染治理工作成了决定印染企业‘生’与‘死’的头等大事。”通海染整公司董事长王斌坐不住了:“治污观念不转变,不搞好污染治理,只能死路一条,只有做好环保工作,才是企业的唯一生路。停产整治45天,投入1080万元,立即进行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在海门市环保局的帮助指导下,通海染整公司对原有污染防治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确保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为了进一步降低环境治理风险,切实做好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工作,公司还委托专业化环保团队对其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运营和维护。

  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在通海染整的带动下,飞龙印染停产整治、金三色印染停产整治、新世纪印染停产整治、通达印染停产整治、新龙印染停产整治……

  新锦江印染在整治。董事长施洪生说,企业的污染治理是必须的,我们愿意投入;治污设施不是摆设,要真正运行,一年两年可能看不出效果,但几年以后一定会让企业体会到效果的……

  东盛之花在整治。副总经理刘昌南说,企业必须走环境治理优先的发展路径,必须跟上形势把环境治理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在提标升级整治过程中不能存侥幸心理,必须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侥幸可以让企业蒙混过关,但也可以让企业走向灭亡……

  “38年前的今天,通海染整公司建厂创业。38年后的今天,停产整治,对标奋进!跨度之长,力度之大,觉悟之高,难度之广,难度之深,强度之大,前所未有,污染治理成为企业自主动作,通海染整率先垂范,做成了海门市印染企业的标杆。”海门市环保局局长张健说。

  停产整治对标奋进的短期整治成效明显,印染企业的排污行为规范了,排污进管的指标稳定达标了。在巩固短期整治成效的同时,海门市加大了长效管控力度,以排污许可为依据,以刷卡排污为手段,建立“一企一卡”的排污总量控制模式,实现对企业环境管理从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双控制转变的长效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刷卡排污和污染减排的刚性约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举一反三  园区整治持续开展

  2012年,海门市关停长江沿线城区6家化工企业。2013年,关停长江沿线灵甸、青龙园区化工企业7家。2014年,关停长江沿线企业2家,停产整治企业2家,限期治理企业4家。2015年,持续开展长江沿线灵甸、青龙园区工业企业提升整治。从达标到提标,海门市递进式推动长江沿线化工园区整治工作。

  年初,海门市借助省市环保部门检查的东风,开展了新一轮园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4月8日,灵甸园区21家企业停产整治;4月20日,青龙园区逐家企业逐个问题逐项整改;5月12日,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百日攻坚专项整治工作展开。环保专家组为企业“把脉”,一厂一策开出整改单子,整改环境问题167个。依法实施处罚21起,单月处罚金额计247万元,单个企业最高罚金58万元,向公安机关移送一起环境违法案件,掀起了海门环保史上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

  “经过多次环保整治,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园区内单个企业的信访量已降到历史最低点。但是,央视、省市媒体以及环保志愿者,还有上级环保部门和我们的老百姓,都在关注着园区。”海门市环保局局长张健明确要求:举一反三,扩大整治范围!对环境违法行为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处罚,治理污染应该坚定不移,但具体措施一定要具有建设性。承认历史正视现实,善于担当勇于创新,这是实现海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有效途径。

  在灵甸工业集中区,为确保废水特征因子稳定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进管标准,开展进管企业“特征因子”专项整治。建设和完善企业废水中氯化物、氨氮、总磷及其它特征因子的处理装置,配套相应运行和自测制度,提高废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确保废水特征因子符合接管要求。

  在青龙工业园区,开展化工异味专项整治行动,整治行动让公众全程参与。由老百姓投票、企业互相投票、园区政府和环保局共同投票,选择4家重点企业“挂牌整治”。整治结束,环保部门联合园区、企业代表、公众监督员进行验收,逐个过堂,并形成专题报告向社会通报。

  当环保成为企业生死的命门,企业家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拿出“真金白银”,用真抓实干的态度向社会承诺:企业作为治理污染的责任主体,要积极成为环境保护的推动者,企业发展不给社会带来污染环境的负面影响。争妍化工,从细节处进行环保问题整改,节能降耗提高末端处理成效;英力科技,对环境问题分门别类责任到人进行整改,加强过程监管,对员工实施环保考核;申海公司,在电镀生产设备下面放托盘收集滴漏的废水,将企业所有的排水管道架空三米,补齐污染治设施不足,公司员工全部参与环保管理……

   理性治污  海门模式正在形成

  海门市环保局局长张健认为,治理环境污染,既要解决历史问题又要协调和谐发展;铁腕治污需要理性思考,坚持正确的治污方向,制定渐行的治污计划;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海门市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否决或劝退建设项目几十个。为保护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长江沿线生态保护区域,严禁有损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拿出上亿元用于生态保护的补偿和修复。

  根据公众环境关注度,海门市进行精准化治理,点面结合,逐项推进,逐层递进,提高公众监督元素。2012年至2015年,海门市对重点监管企业和重点区域开展规范化整治,整治了59家危险废物企业、34家化工企业、8家沿江排口企业、91家城区餐饮油烟单位、民生河和十二号横河沿河19家企业;开展千人千次培训、十片十点生态工程、沿江沿河保护工程,标本兼治重点解决环境突出问题。2015年,重点开展电镀企业专项整治、清水通道集中整治、饮用水源地深度整治、乡镇工业集中区水环境整治、燃煤锅炉淘汰整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油烟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整治、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全市城乡环境质量。整治的同时,还加大行政处罚力度,2013年至2015年,海门市环保局实施行政处罚207起,收缴罚款952万元。2015年,按日连续处罚4起、查封扣押4起、限产停产1起以及涉嫌刑事移送案件8起,对14人实施强制措施。加强了与司法部门的联动,公安部门、检察机关驻点环保局。2016年,海门市环保专项整治工作,以点带面,环环相扣,持续开展,整治态度前所未有的硬、力度前所未有的大、广度前所未有的全、强度前所未有的重。

  “在环境管理中,积极做好对企业的帮扶,比如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资金。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需要真金白银的环保投入,要让这种投入变成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从而有支撑、可持续。”海门市环保局局长张健大胆肯定排污企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对曾经带动一方百姓从贫穷走向小康的企业家们,他强调“担当社会责任”“堂堂正正做人”。

  既打击又服务,既惩戒又奖励,海门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打击惩戒,对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做好服务奖励,以资金撬动海门生态环境建设性治理,最大程度上使环保推动与企业自觉有机融合,既落实了环保政策,又督促了企业治理,还改善了全市的环境质量。

  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做法。海门环保人观念创新,金山银金与绿水青山的磨合、精准治理与全面治理的衔接、环保推动与企业自觉的融合、标杆治理与效应治理的统一,行政处罚与政府服务的并重,海门建设性治污模式已经形成并日趋完善。    

         ( 林洪  江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