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油画描绘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

17.07.2015  09:37

  那撼动山谷的枪炮声穿透画布

    周跃敏  刘守华  陈钢  彭广余  沈东  严颢  张晓贞 徐冠英



  相关内容请扫描新华日报官方微信、新华报业网二维码

 

  《平型关大捷》任梦璋、杨为铭150×218cm 1959年

  

  撰稿徐冠英

  供图徐冠英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

  作品故事>>>

  在“大捷”背后

  1958年底,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任梦璋、学生杨为铭,肩负着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军史画《平型关大捷》的任务,走进了平型关地区。

  听说两个年轻人是来画平型关大捷的,老乡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好不痛快。第二天,曾为八路军带路的老乡李守春,带着他们四处看地形,跟他们讲述八路军如何把敌人消灭在脚下。半个多月下来,平型关大捷的经过、细节,深深印在24岁任梦璋和21岁杨为铭的心间。回沈阳后,他们又深入部队体验生活。

  几个月后,油画《平型关大捷》问世。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后,该画1961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成单页全国发行。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平型关大捷》一度不再展出,并出现坏损。2000年,现任军博美术创作室主任的孙立新负责修补军事博物馆馆藏中部分坏损油画。

  山坡上,指挥员长臂伸直,盒子枪枪口指向山下。无数条长枪、短枪,居高临下喷射出愤怒的子弹。谷底人仰马翻,汽车燃烧起来,硝烟在山谷弥漫……倘若你盯住这画面看一会儿,撼动山谷的枪炮声、冲杀声便会穿越时光,穿透画布,震颤耳膜。油画《平型关大捷》,将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举歼灭日军千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第一个重要胜利的历史瞬间,凝固在了画布上。

  鏖战六小时,殷殷热血歼敌过千

  5月,在北京顺义区一个新式四合院,创作《平型关大捷》的两位画家——如今81岁的任梦璋与78岁的杨为铭,相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及这幅完成于1959年的作品,两位画家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实地考察时听老乡们讲述八路军如何将鬼子消灭在山沟。

  山沟,指山西灵丘县东河南至关沟、辛庄一线,长约13公里的峡谷地带。1937年,那是一条可通行汽车的公路,是灵丘县城去平型关的必经之路。其中,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公里,宽仅三五米的乔沟段蜿蜒曲折,沟深约15到30米,两侧坡上地势平坦,适合埋伏。

  78年后,记者由北京西行约330公里,看到的乔沟是一条已废弃的土路。窄窄的乔沟延伸向远方,两侧坡上是深深浅浅的绿。这些高大的树、低矮的草,见证过当年的血战吗?

  1937年9月24日深夜,林彪、聂荣臻指挥的八路军115师主力冒雨急行军。685团、686团、687团,25日拂晓前,到达东河南至关沟、辛庄一线设伏,乔沟是其中的主战场。暴雨将连夜行军的痕迹冲刷干净,也让埋伏在乔沟南侧山坡上的八路军战士与黄土地浑然一体。

  骄横嚣张的日军第5师团第2l旅团一部,乘100余辆汽车,带着200余辆辎重马车,连侦察兵都没派,便沿着这条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他们全部进入八路军布下的“口袋阵”。八路军战士全线向下开火,并趁敌陷于混乱之机,分段包围,发起冲击。日军6架战机抵达战场上空,但双方已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敌机无法投弹、扫射,盘旋一会儿后悻悻地离开战场。

  乔沟北侧山腰上,有一座老爷庙。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历史顾问高凤山告诉记者:“这是双方殊死较量,激烈争夺的制高点!”原来,敌我激战后,一部分日军抢先占据了老爷庙前高地,从高处向八路军射击。686团副团长杨勇、3营长邓克明,带领战士们冲向老爷庙高地。在685团、687团配合下,激战3小时,老爷庙高地终被八路军牢牢控制,四五百个敌人全部被歼。

  血迹褪去,硝烟散尽,如今的老爷庙香火很旺。不过,庙前的碑,默默地诉说当年战斗的惨烈:“我三营指战员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全营连排干部大部分牺牲,原有140余人的九连仅剩10余人。

  日军第5师团指挥官坂垣征四郎得知遇伏击后,急令余部增援。援敌行至灵丘以东的驿马岭和以北的小王庄时,遭到第115师独立团迎头痛击,附近涞源县城的日军也因受第115师骑兵营钳制,不敢倾巢出援。

  下午1时许,东河南至关沟、辛庄一线的枪炮渐渐归于沉寂。八路军在这一线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九二式步兵炮等大量武器、物资。在驿马岭和小王庄的战斗,共歼敌300余人。115师伤亡600余人。

  由乔沟伏击战、老爷庙争夺战、驿马岭阻击战等组成的八路军平型关战役,战果惊人,被称为“平型关大捷”。

  国共再合作,正面坚守侧面配合

  如果画布可以延展,画家会画上平型关、茹越口至雁门关一线的国民党将士。

  “平型关大捷,是当时第二战区部署的平型关会战的一部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抗日战争史专家王聚英对记者强调,“这是局部抗战转为全国抗战后,国共两党军队第一次协同作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开始。共产党不懈努力,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根据两党协议,红军主力于8月25日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八路军。由于华北告急,八路军尚未整编完毕,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8月31日,八路军115师主力东渡黄河,后乘火车北上,日夜兼程奔赴山西北部。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记者看到当年的《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记录了这一部署:第十八集团军(注:9月11日,按全国统一战斗序列,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到达后,应进出灵丘、蔚县附近,威胁敌之侧背,以使进攻之敌,不敢孤军深入,在敌我决战时期,该军应向敌侧背猛扑,以期我军确获战捷。

  根据第二战区的作战部署,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以东歼灭“口袋阵”中敌人后,继续向平型关正面东跑池的日军逼进,以与国民党军队配合,共同消灭该地区敌人。

  然而,敌强我弱,9月30日阎锡山下令第二战区平型关守军全线撤退。自9月22日开始、第二战区投入8万兵力的平型关会战就此结束。王聚英说:“平型关会战,打得英勇顽强,牺牲了2万多人。不久,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忻口会战打响。其中,八路军取得了雁门关伏击战、奇袭阳明堡机场等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正面作战。

  首战即告捷

  平型关壮我民族魂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后打的第一仗。这不仅是八路军首战之捷,也是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捷报很快传遍全国!

  “平型关大捷为忻口作战赢得了准备时间,钳制了日军第5师团,支援了平汉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但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军事胜利。”王聚英对记者说,“抗战初期,日军来势汹汹、长驱直入,失败情绪、亡国情绪在国内弥漫。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击碎了其3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振奋了中国军队、群众抗战的信心。

  今日的平型关大捷遗址是那么宁静。石灰岭上,如果没有写着“115师指挥所遗址”的石碑指引,谁会想那块裸露崎岖、旁边开着大簇白色野花的石头,就是78年前的战地指挥所?冉庄村里,115师师部驻扎并总结战斗经验的小院,大前年盖了新房,样式照旧。白崖台村,62岁的钟二女打开闲置窑洞的门锁,告诉记者,她听妈妈说过,这是林彪、聂荣臻大捷当晚休息的地方。

  策划:周跃敏 刘守华 陈钢 统筹:彭广余 视觉:沈 东 责编:严 颢 版式、美编:张晓贞

原标题: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