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解出养老“必答题”

18.03.2017  05:06

      数据显示,目前沭阳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27.5万人,占总人口14.55%,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比例接近50%。那些没有条件进养老机构或者不愿住进养老机构的空巢、高龄、失能老人,生活缺乏照顾,精神生活单调,医疗跟不上,成为养老之“忧”。江苏省沭阳县如何应对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展与民生保障双重压力?如何极大地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沭阳县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管用可行的养老服务新路子,“三有三能六达标”敬老院改造工程率先在全省完成,被评为全国五保供养先进县;其分散供养五保老人、“1+1”关爱照料机制在全省推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内容;敬老院经费体制、管理体制机制、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全省养老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保障服务水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该县也成为全省养老工作体制创新的领头羊。

      政府兜底养老机构旧貌换新颜

      今年72岁的赵学才,是万匹乡一名失能五保老人,去年3月份被抬着送到沭阳县章集街道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后来经过该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照顾,已经可以下床简单地踱步。现在的他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在这里比在家里要好百倍,吃喝、穿衣、洗漱都有人帮忙,每天还有专门医疗人员为我们检查身体,什么都不用操心。”赵学才说起来有点激动,眼眶湿湿的。

      赵学才是沭阳县实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制后首批享受服务的老人之一。据该县民政局副局长周永红介绍,沭阳县利用敬老院闲置资产,于去年3月份成立了护理部,对全县失能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聘请专业的护理服务团队承担失能老人的护理工作,解决普通敬老院缺乏专业护理人才的困难。这也是全市首家建立的失能五保老人集中养护区。目前,在护理部,已收住像赵学才这样的失能五保老人48位。

      为提升全县特困老人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从2013年起沭阳实施了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改造,按照省民政厅“三有三能六达标”要求,利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改造任务。通过连续三年的不断提档升级,如今全县乡镇敬老院面貌焕然一新,老人不出院就能享受洗澡、看病、娱乐等服务。

      改革机制体制激活公办养老活力

      “以往的敬老院都是以公办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促进养老资源共享,我县积极探索对敬老院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拓展敬老院服务功能,促使其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周永红告诉记者,2015年6月,沭阳县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选择七雄、沂涛敬老院作为公办民营的改革试点单位。

      那么,改革前后敬老院有哪些改变呢?“合适的饭菜、干净的被褥、电视、空调、热水器各样都很齐备,天天能和年龄相近的‘舍友’一起,感觉挺开心的。”说话的老人叫朱焕珍,现年已经93岁高龄,是住在七雄街道敬老院的一名五保老人。

      之前,朱焕珍始终不同意搬进敬老院。后因无生活来源,行动不方便,于2013年6月入住敬老院。“之前,这里的设施很老旧简陋,有些服务也不到位,所以我一直担心在这里会受罪。”朱焕珍笑着说,“现在不出院子就可以享受所有服务,有病了随时有医生来看,以前的担心都是多余了。”

      改革后,敬老院的财务管理体制活了,经费可以自由支配,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与服务质量和数量挂钩,大大提高了积极性,敬老院将闲置床位向社会开放,吸收社会老人入住。一年来七雄敬老院入住老人由原来的34人增加到46人。

      2015年起,除了对两家敬老院实行公办民营的体制上的改革外,沭阳县还对其他敬老院的运行机制也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在敬老院增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牌子,将闲置床位向社会开放,吸收社会老人,增收的老人服务费提取一部分用于提高服务人员待遇。其次,改革保障经费途径,将以前五保供养经费直接拨付到乡镇财政的做法改为由县财政按月直接拨付到乡镇(街道)敬老院账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改变工作人员一成不变的工资待遇的做法,将工作人员工资与服务对象人数、服务质量挂钩,采用系数法计算发放,大大提高了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改制后,院长的工资最高可以拿到3500元/月,普通服务人员可以拿到2500元/月,这一工资待遇水平在全市乃至整个苏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创新服务手段打造院墙外养老服务“新天地”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您要多注意身体,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2月16日,北丁集乡涧东村会计冯帮才来到五保老人冯银之家里,帮老人整理被子、打扫卫生,并嘱咐他注意身体。冯帮才如此热心,因为他是冯银之的“1+1”第二监护人。分散供养五保老人“1+1”关爱照料做法是沭阳县在五保供养工作上的又一创新做法。

      “这一做法很实用、有针对性,是适合国情省情的‘邻里乡亲守望相助’方式。”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对这一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1+1”关爱照料机制。在此基础上,2016年沭阳县又创新建立了分散供养老人“1+1+1”三级联动关爱照料机制,通过在县级层面建立失能老人集中护养专区,在乡级层面建立高龄老人照料服务制度,在村级层面建立看病老人就医陪护制度。一年来,全县368名五保老人就医得到贴心陪护。这一做法又一次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创新手段,引进“互联网+养老”新型服务模式。2016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南京禾康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对全县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采取“互联网+养老”的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为全县4000多名城乡困难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浴、助行、助购、助医等服务,在全市实行城乡全覆盖的尚属首家。

      “老两口身体不太好,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自从禾康养老护理人员上门服务以来,为我们家减轻了不少担子。”作为禾康智慧养老服务的受益者,刘金山老人的女儿去年12月23日,专门为护理人员周庭梅送去锦旗表示感谢。

      “在城市社区,由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组建服务团队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和社区实体服务;在农村社区,则采取依托养老机构、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线下实体上门服务。”沭阳县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王先秀表示,“在未来,我们的禾康智慧养老服务,无论是平台更新,还是职能产品的更新,都会真正达到智慧养老,让更多的老人能够加入到我们这个平台当中,让更多的老人能够实时享受到我们的服务。”

      财政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发展

      近两年,沭阳县加大对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的改造,特别是消防设备的改造,从源头上消除实体性安全隐患。2013年起,沭阳县先后投入约6000余万元对全县敬老院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敬老院生活环境、安全状况得到 了根本性改观。2015年沭阳县财政投入200余万元,完成全县20家民办养老机构消防设施改造,在全市率先完成民办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设施改造任务,在此基础上,2016年又投入600余万元,对全县36家敬老院实施消防安全改造,增加了简易喷洒、感烟自动报警器、消防栓等消防安全设施,从源头上消除了安全隐患。全县养老机构整体安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出台《沭阳县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以及《养老服务体系资金补助暂行办法》等政策,沭阳县对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业给予大力扶持。截至目前,沭阳县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57家,其中公建民营和民办养老机构20家,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企业1家。全县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000余张。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