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恢复城区老地名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23.03.2015  11:07

      本报讯 “我们小区东侧的四老巷路名又改回来了。”昨天,家住沭阳县紫藤花园的市民吕江淮高兴地告诉记者。四老巷得名于清代沭阳县典狱官四老爷住在此巷,故称四老爷巷或四老巷。后巷道拓宽,2006年更名为紫藤路,2014年底恢复为四老巷。吕江淮认为,老地名恢复后非常有意义,跟别人解释地名时都有历史可循。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是城市的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赋予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是见证沭阳县历史的“活化石”。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老旧地名不仅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面临着不断消亡的命运。

      “要结合老城区改造,重新恢复一些老地名。”沭阳县委书记胡建军表示。

      在城市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过程中,沭阳县注重老地名和象征性历史文化标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切实保护该县的历史文化。自去年以来,该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老地名进行保护恢复,整理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和象征性历史文化标志24处,其中6处已复名,受到广大市民欢迎。

      沭阳县文化名人杨鹤高专门撰写了《多姿多彩的沭城老地名》一文,呼吁恢复重要的历史街名,让古老而新兴的沭阳城与时代共存,让宝贵的历史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为了做好历史老地名保护工作,该县以县地名委牵头相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在深入调查、反复筛选的基础上,编制《沭阳县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以利于做好沭阳县历史地名的抢救保护工作。

      该县还将老地名恢复保护工作纳入城区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恢复和保护。今年,该县在对城区西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将红土庙巷、金家巷、洪东巷、洪西巷等部分老地名进行保留,并对老图书馆、老酒厂等标志性历史建筑进行了保留改造。

      老地名、象征性历史文化标志物是乡愁的载体,刻录着几代人成长的记忆,随着沭阳县对老地名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地逐步展开,一幅温馨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