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鸭带来综合产值超过60元 市场“跳水”,沛县鸭业“上岸”啦

20.07.2016  07:40

  新华报业网讯 6月23日,瓢泼大雨,沛县鹿楼镇“鸭司令”吴庆平守在鸭棚,看护着自家存栏的7万多只鸭子,不让水灌进来。因为他家的鸭,都是“旱鸭子”,从出生到出栏大约40天都呆在大棚里,不会下河游泳。

  沛县紧邻微山湖,大沙河也流经此地,有“龙城水乡”美誉。早些年,沛县推广过水面养殖,最多时呼啦啦冒出两万多农户加入“养鸭大军”,年产鸭子多达两亿只。南京人爱吃的盐水鸭,有三四成产自沛县。鸭业成为沛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曾获得“江苏省肉鸭养殖基地”称号。然而,记者在沛县采访,湖泊、水道上却见不到成群鸭子的身影。这却是为何?

  原来,沛县的鸭业虽然规模和数量上去了,“数字”很好看,效益却并不高。年景好时,不愁卖,问题也容易被掩盖。近些年,养鸭市场跳水,以孵化鸭苗为例,原来一只能挣块把钱,后来“产能过剩”导致滞销,每只反而亏四毛钱。2011年,肉鸭每斤最高卖到四块多,现在每斤在2.8元到3.2元之间。亏损大户,在当地鸭农中并不鲜见。

  市场跳水,养殖的环保要求却更高了。沛县畜牧兽医站站长蒋岩告诉记者,各地都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去年沛县还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县,河塘养鸭老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怎么办?淘汰落后产能,向集约化、精细化、生态化养殖转变。鸭子“上岸”,成为当地鸭产业转型的缩影。

  经过优胜劣汰,目前沛县鸭农数量剩下约8000户,不到过去的一半,其中更多是吴庆平那样的养鸭大户,一年养5批鸭子,平均每批5000只,每只能赚1.5元到2元钱,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三方对接的模式,根据订单保证销路。

  在吴庆平占地300亩的鸭场内,记者看到,110栋鸭棚整齐排列,每个棚从600平方米到800平方米不等。养了17年鸭子的吴庆平很感慨,当初从400只鸭子起步,到现在一年卖出几十万只,发展的不只是规模,更是饲养理念的转变。“原来臭气熏天,一下雨都是污水,管理很粗放。现在你得琢磨让鸭子更舒服更健康,有个更好的环境。”吴庆平说。

  记者看到,吴庆平的鸭棚半数用上了“发酵床”,每个棚内的1500多只鸭子,在30厘米高、混合了稻壳锯末和有益菌的“”上生活,只要定期翻除,可以两年不用清理粪便。

  吴庆平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个棚的“发酵床”投入万余元,不过这种鸭子料肉比更佳,用药更少,平均每只省料8毛钱、省药5毛钱,每只能多卖两三毛钱,这样为每只鸭子带来1.5元的效益,一棚鸭就是近8000元。算上可用两年,以及每年每棚要换5批鸭子,效益就体现出来了。日后被处理的“发酵床”渣滓还能当有机肥,每立方米可卖20元。

  “越是市场不景气,越要发挥政府的帮扶作用。”沛县科技镇长团的程云辉,来自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他和同事们最近几年一直在推动“发酵床”技术落地,帮助农户顺应发展新需求,向科技要效益。

  目前,“发酵床”已在沛县逐步推开,塑料网架等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当地还形成种鸭和肉鸭养殖、苗鸭孵化、宰杀分割、肉鸭加工的整条产业链,带动了饲料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从鸭肉到鸭肠,从鸭粪到鸭绒,鸭子在沛县成了“”,一只鸭带来的综合产值超过60元。

  本报记者 王岩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