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农民搭建致富金桥

13.04.2016  12:22
        四月的清晨,天气还有些凉。沛县安国镇陈贺果蔬家庭农场里早已忙碌开来。农场主陈贺指着花香四溢的果园高兴地说:“托农村综合改革的福,通过抵押土地经营权,前年我向农商行贷来20万元,解决了壮大发展的资金瓶颈。
        作为农业大县,沛县努力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沛县迅速结合农地确权颁证试点,组织1万多人深入23万农户家中调查核实,对100多万个地块进行绘图、测量,明确空间位置,精确承包面积,并以县政府名义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如今,沛县已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508家,流转土地51万亩,超过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
        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鱼水相依。然而,作为农民最大的资本,过去由于确权难、评估难等问题不能用作银行贷款的抵押物。近年来,沛县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创新土地经营权低价贷款模式,撬动了农村“沉睡的资本”。
        “发展家庭农场,资金是拦路虎。”陈贺说,搞农业,规模小效益低,而规模大投资也大,对于像他一样的农民来说,资金成为最大难题。庆幸的是,沛县政府以自身信用为担保,在确保农民收益的同时,化解发展资金难题。由政府赋予“土地运营商”土地经营权,用于银行抵押贷款。
        沛县县委农工办与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富民助农贷”“兴农贷”“金农贷”“润农金”等金融产品。县财政出资2000万元设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金融机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本金净损失。
        农户凭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具的交易鉴定证书到县委农工办办理土地经营权证,并可据此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则根据土地的位置、等级、存地期限等因素确定“利息”,并发给农户存地权益证书,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资本化。目前沛县已有149家新型经营主体凭借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获得贷款6734.8万元。
        此外,由县政府主导,注册资本2亿元,成立沛县汉润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有限公司,对流转后经营不良的土地托底经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等,为“三农”发展提供了风险保障。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行,对沛县贾庙晓花谷物种植家庭农场主胡晓花来说绝对是个惊喜。浅水藕4月种植,9月上市,中间半年的空档期正好可以投放青虾,市场行情很好,可资金是个难题。“现在问题解决了,通过抵押土地经营权,向银行直接申请就获得20万元的贷款。”胡晓花高兴地说。
        土地经营权证内容包括受让地块情况、转出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情况,这也让土地流转户吃了“定心丸”。杨屯镇孔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存胜说,“我们村前些年有外来大户流转了上千亩地,结果搞了‘半拉子’,没付租金就跑了。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农民不信任,是影响土地流转的一个瓶颈。现在有了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出的土地受到法律保护,大家自然可以放心外出务工了。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沈正平认为,沛县颁证之举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权益依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也为农民“离开”土地进行其他创收、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了保障,值得鼓励和推广。
作者:王正喜 周涛 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