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沙家浜精神,军民共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01.09.2015  10:37

  76年前,新四军36位伤病员在阳澄湖畔一带,依靠当地群众掩护,与敌人斗智斗勇,不仅留下了一段抗战传奇,也铸就了军民携手与敌抗争的革命精神。若干年后,由这段传奇演绎而来的京剧《沙家浜》,不仅让常熟名满天下,也为这座城市植入了难以割舍的拥军爱民情怀。

  常熟精心守卫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沙家浜精神”,与驻军部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为抓手,永葆“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深”好传统,不断丰富新常态下双拥工作内涵,取得了显著成效。常熟曾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功实现江苏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2013年2月,市委书记惠建林作为县级“全国双拥模范城”代表赴京参加全国迎新春双拥文艺晚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14年,惠建林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年度人物,今年“七一”前夕又光荣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惠建林说,新起点上,常熟把荣誉作为前进的动力,以更高的标准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创建工作,全市双拥工作基础更加扎实、双拥工作特色更加鲜明、双拥工作成效更加显著、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

  精神传承,

  自觉传好“鱼水之情”接力棒

  8月1日晚7点,常熟大剧院内座无虚席。当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当经典红色形象阿庆嫂出现在舞台上,台下的观众们不约而同地鼓掌喝彩。这是重排的经典沪剧《芦荡火种》在沙家浜部队诞生地常熟首次正式演出。

  55年前,沪剧《芦荡火种》首演后好评如潮,进而改编为京剧《沙家浜》,以鱼水情深为核心的“沙家浜精神”从此名扬天下。

  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沙家浜精神”一直是常熟的宝贵财富。到了和平时期,常熟把“沙家浜精神”转化为拥军文化和爱民情怀,不断放大沙家浜红色品牌效应,使双拥文化代代相传、红色基因血脉永续,成为常熟城市特有的形象和符号。

  要想了解成就“沙家浜精神”的那段传奇,沙家浜旅游风景区是最好的去处。景区最醒目处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1970年至今,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三易其址,布展面积从60平方米拓展到4492平方米,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大量的馆藏资料,还原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这里的军民团结浴血抗战的故事,还展示了延续芦荡深处鱼水情的新篇章。

  “1998年7月在荆江抗洪前线与沙家浜部队重逢”,这是一段不亚于“芦荡火种”的传奇故事。从那以后,常熟历届常委班子都自觉传好军民“鱼水之情”的接力棒,每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前往沙家浜部队走访慰问。市财政先后出资近800多万元,用于支持“沙家浜”部队和“常熟舰”建设。

  常熟始终把弘扬“沙家浜精神”作为一项中心工作。以京剧《沙家浜》为原型,创作编导《让子弹飞》、《芦荡烽火》两部大型实景剧,还拍摄了《烽火沙家浜》、《今日沙家浜》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影视作品,用“沙家浜”传奇故事来增强双拥宣传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建立了以传播双拥文化为目标的“沙家浜女子民兵连”,并在南海舰队成功申请命名“常熟舰”后,全面启动“北沙南舰”双拥文化品牌建设工程,目前已形成了以沙家浜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双拥文化宣传格局。

  在“沙家浜精神”激励下,常熟形成了以领导干部带头拥军为导向。市委书记惠建林既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也是名符其实的“拥军书记”,他始终站在富国强军的高度谋划双拥工作,处处留下他真情拥军的脚印。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飏以及历任分管领导都十分重视双拥工作,多次亲自带队前往省军区、军分区机关以及驻常部队、沙家浜部队走访慰问,营造了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作为有名的富庶之地,常熟却依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当地青年勇敢奔赴抗日前线的光荣传统,青年踊跃参军。目前,全市创下34年无责任退兵的记录。近4年来,向部队输送1700多名优秀青年,高中以上文化学历达到100%,其中大学学历占到45%,被国防部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