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地”引来百万大订单

31.03.2015  12:05
“沉睡地”引来百万大订单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新华报业网讯 3月初,正是农民春耕春种时节。记者来到沛县朱寨镇黄井村的玉盛家庭农场,意外发现,这里的数百亩土地却撂了“”。

  在当地不少村民眼里,这儿的农场主李福萍是个“怪人”。说她“”,是因为她去年流转来土地后,既不种粮也不种菜,而是“”在那里,让土地“睡大觉”。更让村民们惊奇的是,正是这块“撂荒地”,竟为李福萍从上海赚来了上百万元的订单。

  乍看起来,这块地和普通土地并无二致,光秃秃的地面,甚至看不到绿意。记者问李福萍,为啥不种地?她摆摆手说,4月初,她就打算种一茬豆子。不过,李福萍接下来说的话却让记者吃惊:“我种的这茬豆子,可不是为了卖钱!

  要么不种地,要么种了地却不卖钱,李福萍的举动着实让人看不懂。事实上,年过五旬的她虽然来自农村,却不是种地“科班”出身。“我很早就‘下海’搞电器生意了,现在回来种地,就是想变一变耕种的理念和方法。”从卖电器到种地,这个跨度可有点大,李福萍心里却有底,因为最近几年她一直和土地打交道。

  几年前,李福萍偶然结识了一个台湾客商,客商说大陆不少地方没有利用好土地资源,用了不少农药和化肥,让土地板结,就像生了病。李福萍记在心里,和土地较上了劲。“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农田的土壤修复和改良大有可为!”于是,李福萍一边请人做试验、搞研究,一边开始推广有机肥料。

  “最近这两年,我是赶上了好时候。”李福萍对记者说。国家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等土地适度规模种植,改变以往小散户主要依赖化肥、农药的耕种模式,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打下了基础。记者了解到,沛县目前已发展家庭农场1300家,总面积达47万亩,占到全县可耕地面积的一半。去年9月,李福萍按照每亩1000元的年租金,流转了300亩土地,通过自办农场,当起了有机农业的“推销员”。

  拿到地,她可不急着种地。“当时这片地硬邦邦的,铁锨铲下去,只能进去一小半。再像过去那样靠化肥和农药‘赘’高产量,是不行了。

  李福萍首先要给土地“补补身子”。光是有机肥,她每亩就用了250公斤,而且深耕超过50厘米,深度是普通农户耕作的一倍多。“我其实在去年也种过一茬豆子,不过年底就全部翻进土里了。”李福萍告诉记者,作为一种绿肥,这种做法在专业上叫“掩青”,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这之后,她就让土地充分休息,等到今年4月再种一茬豆子当绿肥。

  陪着记者采访的朱寨镇书记滕坤笑着对记者说,投入几十万元办起家庭农场,却不种经济作物,而是“抛荒”,种豆子当肥料。不仅村里人说她“瞎搞”,就连家里人都闹翻了脸。“大家都认为,李福萍根本不会种地!

  被认为“不会种地”的李福萍,却在今年赚来了百万元订单。上海一家大型食品公司专门来农场考察三次,最终签下合作意向。“他们需要什么品种,我就种什么,不管多少产量,他们全收。”如今,上海公司已经提前预定了李福萍“未来”的豆子,每斤开价超过3元,是普通地豆子价格的3倍!

  “上海公司看中的是农作物的品质,更是我们坚持绿色农业的理念。”在玉盛农场当技术指导的汪明春,退休前是沛县农委土肥站站长,他告诉记者,经过半年的土壤改良,土地的透气性更好,其中的有机质含量从1.5%提高到1.6%。“每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都是很难的,土壤修复不是短期的,没几年功夫不行,我们会一直持续下去。”汪明春说,在种植中,不能再一味使用复合肥,而要按照土壤中的十多种养分需求,“缺啥补啥”,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这样的亩产量虽然会降低,但因为卖价高,所以农民的效益更好。

  尝到甜头的李福萍,逐渐改变着身边人对她的看法。如今,她这个“撂荒”的农场每天都会吸引各地农民和客商来取经或谈合作。而在沛县,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加入到农业“绿色革命”中。魏庙镇协心家庭农场,专门拿出50亩土地培育有机肥;沛城镇东凌果蔬家庭农场,在果树下散养土鸡搞起生态种养;今年2月,包括玉盛农场在内的15个农场主成立沛县有机农业发展协会。

  “未来农业的发展空间,将从依靠产量转向依靠品质,农民的转型不可避免。”沛县农工办主任高广栋告诉记者,为推动家庭农场绿色发展,沛县不定期到农场搞培训,引导农场主科学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还组织农场主代表到先进地区取经,甚至资助他们到国外学习现代有机农业技术。“政府还将在金融贷款、技术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再为转型中的农民扶上一把。

  本报记者郑焱王岩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