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修复:值得深耕的市场

16.04.2015  09:16

  多重压力传导开启治污新领域——

  新华报业网讯 雾霾未散,污水未净,土壤污染问题又引起关注。昨天,在南京召开的长三角污染场地修复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污染场地修复(包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而记者了解到,江苏不仅有较多修复需求,从事相关业务的科研院所、企业也为数众多,但如何深耕这个市场还面临不少挑战。

  三重倒逼,

  污染场地修复迎春天

  “污染场地修复市场的春天要来了!”这是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王水所长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也得到了业界认同。一个征兆是:去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首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的污染超标率为16.1%;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突出。

  从江苏来看,虽然目前尚未公开发布污染场地的详细信息,不过,据记者了解,修复需求是相当可观的。一份来自省环科院的调查显示,据统计,近几年化工企业江苏关闭了6000余家,矿山关闭了1500多座,而这些场地都有待修复。

  王水以台湾为例与江苏作了个比较,“江苏面积是台湾的3.6倍,人口大概是3倍多一点,他们废弃场地12万块,需要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是4.2万块,需要管控的遗留污染场地3182块。我们目前的基础数据难以掌握,但可以肯定,江苏同样有很大需求。”他的依据是,苏南地区由于产业淘汰、城市发展而遗留下大量需要修复的场地;而苏中苏北,则更多是由于产业水平、工业技术条件,或者是管理粗放这种情况下导致的土壤场地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第二重压力来自于国家即将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据环保部土壤污染防治学科首席专家、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透露,继气、水之后,今年国家将推出土壤防治行动计划。“我们30年的环保,建立了中国特色环境保护的污染防治体系,大气、水、固废、包括新化学品,都建立了防治体系,唯独土壤还是空白。

  另一个更直接的压力是,“史上最严”新环保法今年元月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企业成为新常态,污染场地修复自然也成为新的治污重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周迁告诉记者,污染场地修复专业委员会从成立时会员单位仅有三四家,现在已发展到近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