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小二”+“急郎中”江阴创新模式护航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6.03.2017  20:38

      新华网南京3月15日电(庞雪汀 马晓康)连续14年蝉联全国“百强县市”榜首,得益于江阴产业强;一个县级市拥有42家上市企业、4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归功于江阴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当企业阳光灿烂,发展顺风顺水时,政府要给他服务好,保障好,当好‘店小二’;当企业遇到阴雨天,经营遇到困难了,政府要给他提供全天候帮助,当好‘急郎中’。”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的话,正是江阴全方位打造服务型政府,转型“店小二”、“急郎中”的真实写照。

      江阴服务型政府的创新探索,不仅为87家上市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伞”,并正在成为江阴板块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基础。

        创新保姆:为实体经济发展护航

        只有厚植创新土壤,一座城市才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当前,江阴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其中,聚力实体经济创新则成为了江阴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实体经济和江阴精神是江阴引以为傲、优于周边的独有特质。要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作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根基所在。”陈金虎书记在2016年12月中共江阴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为下一步江阴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成立于2011年1月的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是江阴市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实现创新超越的典型。贝瑞森是国内唯一一家提取并创新应用贻贝黏蛋白的企业,这种号称“生物胶水”的生物新材料,可以作为医用黏合剂,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

      为支持贝瑞森尽快落户江阴,江阴市政府不仅为这家公司提供了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00万元政策性风投资金、银行融资担保和贷款贴息、技术融资等扶持,还安排专人负责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以及人才和科技经费项目申请、入住园区启动建设涉及的水、电、消防、企业上市筹备等具体业务,并为进入企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提供租房、住房补贴,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机会等。

      这就是江阴独创的“创新保姆”服务模式。近年来,该模式不仅为实体创新企业落户、成长、壮大提供支撑,更成为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要想活下去,一方面是创新,形成高门槛的、不可复制的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是升级,把现有产品结构调整到更高端!”创新意识的觉醒,为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生机。长电科技是中国著名的分立器件制造商,集成电路封装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之一。今天,在世界某著名品牌的最新款手机中,29颗元器件中就有11颗是长电出品;由长电自主发明的FBP技术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专利金奖;在半导体封测行业发展的两大主流方向——晶圆级封装和模组封装领域,长电累计获得专利2000多项,技术实力超越国际同行……

      加速升级中的长电科技,正赶上了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节点。长电科技董事会秘书朱正义说,江阴市政府就像“及时雨”,关键时刻出台的降本增效32条政策,在土地使用、厂房租赁、人才引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长电进一步抢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提供了可贵的支持。

        事实上,2016年,江阴已经开始大力实施“产业强市”的首要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围绕“项目与人才强企”、“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做优做强与资本运作”、“现代服务业与服务型制造”、“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发展环境与平台建设”六大产业发展关键节点,提出了30条具体条款。

      政策明确,“十三五”期间,江阴将累计安排总额不低于100亿元的产业强市发展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江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的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据统计,2016年,全市已经兑现产业强市奖励近20亿元。

          人才强企:“千人计划”为发展注入灵魂

        江阴东接张家港,南临无锡,西连常州,北对靖江,虽然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河湖海联运换装的天然良港,但是,无论是区位还是资源,都难以与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抗衡。

      弱势之下如何崛起?江阴市政府的杀手锏之一,就是积极实施人才强市计划,为江阴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灵魂。

      “企业转型就是外转造型,内转基因。”海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建平说。作为江阴传统实体经济的“领头羊”,海澜集团则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凤凰计划”,广招贤才育后劲,推动人才从专业型、知识型向复合型、“接地”型转变。集团成立的“海澜大学”,和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合办MBA班,每年为海澜培养100位硕士研究生,作为人才储备。

      同为传统产业,江阴阳光集团也搭上了“人才强企”的高速列车。在那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老外”活跃在车间、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阳光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曹秀明说,集团的人才队伍是一支“多国部队”,这是放眼全球“请人才”战略带来的显著变化。自1997年首次引进外国专家以来,阳光集团已经累计引进外国专家260多人次,解决面料设计开发、服装制作技术等领域的国际级技术难题60多个……

      不论是“凤凰计划”还是“多国部队”,都与江阴市“人才强企、产业强市”的创新实践密切相关。

      近年来,江阴坚持“外引+内育”两手齐抓人才创新工作,实施“人才强企工程”,支持上市公司加强人才培育,同时制定《江阴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重点突出科技人才引进。投资5.5亿元建成了总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800余套高层次人才公寓,使引进人才可以拎包入住;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从出入境、居留服务、户籍便利、子女入学、健康医疗、配偶安置等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成立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注重高层次人才的精神追求……这些措施无不提升着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丰富着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江阴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如果说人才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那么对于新兴的创新企业来说,人才就是转型发展的“生命线”。

      从事汽车附件生产的万事兴汽车科技集团引进黄跃龙博士,成立了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将万事兴汽车集团由传统产品制造型企业转变为全新的技术输出的科技型企业。创新构建“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业转型”的发展模式,成功创造“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带动一支创新团队、撬动一个新兴产业”的转型典范。

      远景能源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张雷带领他的全球化团队创造了“远景传奇”,7年时间从20平方米的斗室发展成为销售超100亿的“风电王国”,带动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以上。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企业家主抓。”目前,江阴全市人才总量已达到34.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21万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7人,江苏省“双创”人才54人,江苏省“双创”团队8个,“双创”博士44人,引进“海外工程师”建立工作室25家,柔性合作“两院”院士38人,全市近800个创业团队在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生物医药产业引进了诺奖得主科里、本特•塞缪森、哈特穆特•米歇尔、巴里•马歇尔、罗伯特•格拉布等5位诺奖得主,设立了4个诺奖研究院,形成引人瞩目的“江阴诺奖板块”。

        当好“店小二”,全天候支持企业腾飞

        “十三五”期间,江阴市将有机融合政务服务中心实体平台与电子政务服务大厅,提供全方位政府优质服务,对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一企一策、一事一策、重点服务;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强化要素支持、政策扶持;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简化服务流程,提升审批效能,打造更具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

      “以前办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要跑到建设局,办一个项目审批要局里、行政服务中心两头跑,现在可方便多了。”在江阴建设项目服务大厅,前来办理证件的滨江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感叹。一票制收费、一条龙服务、独创挂号系统……该大厅自去年成立以来,企业在此可“一站式”办理建设项目审批,短时间内就能办好事。企业有需,政府必应,在江阴已经成为一种意识、一种自觉。

      最近,江阴高新区中芯长电二期项目进入了“多线程”推进的开发区模式。申报土地指标、环评、图纸设计、立项审批……在江阴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该项目先遣团队正马不停蹄地进行着前期准备工作,今年上半年,这个总投资12亿美元、占地280亩的庞然巨物将正式开工建设。

        面对企业空前高涨的热情,江阴市委、市政府不仅着力于解决企业在项目引进、审批、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实际困难,更是推出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有力支持。

      今年以来,江阴先后向企业兑付上市奖励补助金额近4000万元;发起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江阴恒天产业发展基金及多个专项基金;成立全省第一家金融创新服务中心,以“互联网+”思维,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系列与产业促进、科技成果、项目支持、科技人才、研发平台、知识产权、税费减免等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让企业负责人直呼“解渴”。2015-2016年期间,共为全市企业争取到上级科技扶持资金2.53亿元,兑现本级科技创新资金7800多万元。帮助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16.4亿元,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约1.4亿元。

      2016年刚成为“A股农商行第一股”的江阴银行董事陆建屾感慨地说:“政府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以及‘支持不干预、指导不指令’的开明定位,让‘江阴板块’得以保持源源不竭的活力和领先一步的优势。

      为地方企业谋福利,培植转型发展的土壤,从根本上要求政府角色的转型。从高高在上的“提要求”、“谈期望”到实实在在的“创新保姆”、“店小二”、“急郎中”,政府服务瞄准企业需求的理念,已渗透到江阴各级各部门。

      精准服务、精确发力,真正把服务做到广大企业急需处,做到企业家心坎上。

      2016年,江阴市有2家企业荣膺中国工业大奖,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6家企业开票销售超百亿。

      江阴服务型政府的创新探索,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保护伞”,已经成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