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民营经济发力二次创业 推进结构性改革

25.12.2015  11:46

 
     最近,江都恒远国际集团喜讯频传,在伊朗签订FCC水泥生产线项目承建合同,新建一条3300TPD熟料水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合同额达1.26亿美元;在马里年产百万吨水泥的生产线项目也有了意向合同,施工额近3亿美元。

  “因为‘一带一路’的启动,今年海外业务量呈现爆发趋势,目前已开始施工的有印尼巴厘岛的电厂项目,标的5000万元。”江都安装总公司市场部经理季长青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国内建筑市场增势明显放缓。然而,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特别是今年,沿线国家项目招标来势很猛,公司海外工程部的员工也增加了两倍。

  “恒远国际和江都安装是我们民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的典型,也是我们精确研判、精准辅导民企的成功案例。”扬州市江都区区委书记蒋爱祥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江都的经济发展潜力、活力都在民间,正是看到这一点,近年区委区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大批民营企业,利用高端人才、海外市场和资本运作这些发展新要素,推动“二次创业”,再创新的辉煌。

  劳动密集、加工配套,这些词汇曾经伴随着江都民营经济走过了起步阶段。而今,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进军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自主研发关键装备掌握核心竞争力,正在成为江都民营经济的新实践。诚德钢管“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区里一年新增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百家。

  翻开江都近年科技创新成绩单,民营企业一系列成就光彩夺目。龙川钢管靠什么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其背后是来自中科院、南大等高校院所的科技精英组成的一支65人的研发团队,是他们让龙川钢管迅速站在世界钢管行业的制高点。

  专家教授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得力于江都一个系统的引才计划——2011年开始的“千博进千企”活动,“到今年为止已经引进1048名博士、教授,这些博士在企业里的作用不断放大。4年多来江都已累计获批省双创团队3个、双创人才30人、双创博士人才40人。

  博士、教授的力量有多大?扬州立德粉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莲很有感慨:“立德粉末用10年时间从一家村办小厂迅速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就在于引进了北京科技大学的郭志猛教授。”郭教授在立德粉末开展“无毒性凝胶注模成型复杂形状粉末冶金铁基零部件”研制与产业化合作,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等10多个国家,年均销售超亿元。

  “这么多博士来江都,对江都民营经济的突飞猛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博士、教授的努力下,4年多来江都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新增‘三站三中心’96家,获批省级以上产学研科项目24个、新获批省级以上高科技产品21项,其中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个,累计获资助金额1.26亿元,苏中苏北第一。”区领导告诉记者。来自全国175所高校院所和国(境)外高校的高科技人才帮助江都民营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240多项。

  如何集聚更多创新要素推动转型?江都民企把寻找答案的触角伸到了资本市场。近日,随着扬州红人实业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挂牌,江都区“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达10家,已签约挂牌后备企业15家,挂牌企业数量名列扬州各区县第一。

  “企业想要登陆新三板,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积极跟进,其运行质态随之提高。”江都区发改委主任张旭介绍,所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挂牌前都进行股份制改造,政府和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明晰企业产权,解决改制、税收、环保、土地房产权证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减少企业潜在风险和潜在纠纷。

  “挂牌之前,我们做个项目,要天天跑银行求贷款。现在好了,银行反过来主动追着我们贷款。”江苏腾达钢泵公司董事长陈寿猛深有感触地说。

  蒋爱祥告诉记者,随着这些新要素的集聚,江都民营企业正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工配套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下一步,江都将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