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家庭农场遭遇“成长的烦恼”

31.03.2015  18:31

目前,江都区家庭农场已发展到400多家,经营面积6万余亩,创成省级家庭示范农场5个、市级家庭示范农场5个。在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我区已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走在全市前列。然而近日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在总体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用地紧、融资难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家庭农场发展,亟待引起重视。

想建个烘干房,找地难

宜陵镇种田能手赵文军2010年办起文军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承包了300亩田,后来又增租100亩,想扩大经营建个烘干房。可是申请两年了,土地一直批不下来。赵文军满脸忧愁地说,去年秋收阴雨天不断,因无晒场和烘干房,导致稻谷发热变质达25万公斤,损失了4万多元。

现在不少地方土地流转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扬州现代农业特种作物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褚国发告诉记者,大桥镇部分村在土地流转中被一些外地人抢租,上万亩的秧草田锐减,造成原材料紧缺,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有的土地流转期限短,流转价格逐年攀升,使得经营者不敢投入,影响了持续发展。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土地权属不清、流转不规范,成了影响家庭农场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家庭农场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国家有专门规定:一是项目选址严控红线,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二是项目用地控制在5%以内,不得扩大面积;三是配套设施建设用地要符合规划要求。问题是农户现在申建的烘干房、晒场,大都选在就近的基本农田和优质地,属控地,这就是目前用地难的节点。”区国土局耕地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融资成本太高,赚钱难

融资难、贷款贵”,是家庭农场主的一致呼声。

宜陵永利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主宋利民告诉记者,2012年承包了村里的土地搞粮食种植,由于经营初期资金需求量较大,所以想贷款,可因土地、住房都是租的,没有产权证,跑了几家银行都没贷到款,最终不得不求助于利率高昂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

贷款贵,使得很多家庭农场主望‘贷’兴叹。现在到农商行贷款年息达11.2%,还有担保费、保险费、理财产品等,年息达到15%—18%,实在用不起!”江都联合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主朱殿风算了一笔账,“种田利润本来少,赚点钱都交给银行了,到头来等于白干。”对此,银行业内人士解释称,银行也是讲究风险和效益的,给农户贷款效益周期长,风险比较大,亏了自己赔。另外,要求贷款人购买意外人财保险,也是对双方负责,从资金安全的角度降低银行风险。

据多数农场主反映,目前除财政农补初步落实外,信贷、税收、资金等扶持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很不到位。“现在一些地方在落实惠农政策上如同火车进站,‘吼得凶,跑得慢’。”赵文军说。

政策资金扶持,解瓶颈

如何破解三大瓶颈,助推家庭农场发展?记者分别采访了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以及业内人士。

江都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应从政策和资金上下功夫,出台财政、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的举措,以土地的农业利用和农民需求为主导,突出在土地确权、规范流转、信息发布、地价评估、合同签订、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和服务,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批建一批辅农项目,缓解办公、烘干、晾晒等于一体的综合设施难题。

破解瓶颈,应加大财政投入。”建华家庭农场主冒建华建议落实各项扶持、补贴优惠政策,给予粮农一定的生态补贴或土地流转费补贴;安排财政资金和吸引民间资本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道路和灌溉条件;创新融资方式,扩大小额信贷、联保贷款、资金互助等模式,实行利率优惠、手续从简、额度放宽,切实做到让利于农;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

从长远看,发展家庭农场的着力点应该是加快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传统农民成为‘法人农民’;建立与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引导高科技加工业向农业产业园集聚,实现农产品就地产业化,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帮助家庭农场实现产销对接,实现效益最大化。”业内人士表示。(陈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