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青少年方言使用频率低 专家:保护要理性

18.08.2016  00:04

  近日,有北京市语委官员指出:当前我们中学生对老北京话是不太熟悉的,地方方言可以说是日渐式微。作为汉语方言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江苏区域内的青少年方言使用情况如何呢?

  连日来,记者走访南京、扬州等地调查,发现方言在青少年人群中确实已很少被使用,而中老年人群在方言使用方面,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并不再纯正,不少市民担忧方言会消逝不在,呼吁积极保护方言,但专家建议保护方言还是应保持理性。

  市民:不会教孩子刻意说方言

  8月13日下午,在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的一大型小区内,不少孩子在小区内的水池边玩耍,记者观察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是讲着一口的普通话,极少听到有使用方言交流的孩子。

  “你会说方言吗?”记者随机向一位孩子问道,“不太会,我家只有爷爷奶奶讲。”孩子告诉记者,平时在家与父母交流,也都是说普通话的,对于方言,自己能听懂,但很少讲。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共随机寻找了20位来自当地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同学,年龄区间大致在4岁到13岁左右,有10位同学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说方言,能听懂;有7位同学表示不常说,但也能听懂;3位同学表示是经常说方言的。在该小区附近的几个小区内,记者也同样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来此陪孩子玩耍的家长,大多数家长表示,并不会刻意教孩子说方言的,“我家孩子现在几乎不会讲方言了,上课听老师讲的是普通话,和同学交流说的是普通话,回家跟我们张口也是普通话,哪有这个语言环境啊。”家长孙先生说,尽管自己也算是一个“老南京”,但对于方言,如今自己也讲得不是很地道了。

  “毕竟方言也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种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在扬州市开发区八里镇,48岁的市民李孟告诉记者,打小都是说着方言长大,如今看到下一代对于方言越说越少,从心里感觉还是很遗憾的。“但也没办法,毕竟方言太小众了。

  官方:江苏已建方言数据库

  事实上,早在2009年,江苏便开始启动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江苏省语委在全省设立了70个调查点,遴选近500名发音合作人,采录了时长超320小时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话有声数据,以及地方戏曲、童谣吆喝、民歌等方言文化有声视频资料。

  据江苏省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江苏省教育厅将多年来收集的江苏方言资料全部打包转交至江苏省档案局进行保存。其中包括江苏70个点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话语音数据;方言语音记录转写电子文件;部分方言调查内容的普通话音档;出版物《方言江苏·乡音悠扬》(含5张盘约250分钟);出版物《江苏语言资源资料汇编》(共19册约900万字)等。

  下一步,江苏省将进一步对原有中国语言数据库进行扩充整合,在省内官话区每3至4县取一个点,吴方言区的每一个县取一个点,增加35个调查点,科学保存当地的方言。

  专家:保护方言应保持理性

  不少市民担忧方言会消逝不在,呼吁积极保护方言,但在采访中,不少语言专家认为,部分方言的消失,其实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语言的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社会自然发展的一种结果。”曾参与江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华先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总会出现一些对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不可抗拒的,保护方言应该保持理性,顺其自然。

  孙华先表示,自己曾参与的“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只是一种抢救性的工作,目的就在于赶在传统方言大面积消亡之前,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保存当今方言的实际面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方言可以说与普通话得共性会越来越多,而自己原本的特色会越来越少,变化也会越来越快,差异越来越小。

  事实上,传承与保护方言,根本上还是要靠使用,而这一点也得到了不少专家与市民的认可,但如今,自小孩进入幼儿园开始,其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就完全被普通话所覆盖,幼儿时期还常常使用的方言很快会被遗忘、抛弃。

  对此,孙华先也认为,目前国内高校在方言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专业的参与,这是很好的,但对于方言的系统保护,事实上,我们仍旧缺乏专业的机构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毕竟保护方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工程,而不是某一个专家学者就能完成的。” (记者 耿志超)

编辑: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