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转型跨越再起跳

28.11.2015  11:04
江苏,转型跨越再起跳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苏湖熟,天下足”。金秋九月,江苏迎来稻谷飘香、菊黄蟹肥的丰收时节。

  更令人欣喜的是,江苏也在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推进转型升级中,收获了经济发展“”与“”的新跨越。

  经济结构优化——今年以来,制造业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服务业快马加鞭,占全省GDP比重46.7%,超过制造业,成为主力军。

  发展动力转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达到59%,“创新驱动”正为江苏经济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实体经济向好——上半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贡献了全国15%的工业利润,居各省区市之首。

  “保持中高速增长、迈上中高端水平,是江苏发展的目标。实现‘双目标’,江苏就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优化升级,走向产业链的高端。”省委书记罗志军态度坚决。

  新常态、新追求、新作为。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江苏,又一次站到潮头,转型升级勇争先。

  坚定转——

  把握好稳与进的平衡,稳中求进

  今年上半年,江苏地方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高出全国GDP增速1.5个百分点,领先东部省份。

  有人担忧:江苏经济体量位列全国第二,如此大的基数上取得如此抢眼的增速,是否意味着江苏发展仍着眼于“”?江苏真的在奋起转身吗?

  “转型升级,首先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平衡,稳中求进。”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表示。

  要稳增长。

  新常态,增速换挡是客观规律,但换挡不是“高台跳水”。江苏对发展任务、发展阶段有着清醒的认识:江苏仍处于发展期,需要保有稳定的增速,给转型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回旋余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江苏重新审视投资。

  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眼下,这一尖端产业正在江苏加快汇聚。苏州纳米城,集中了140多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合作资本超过2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区域。“转型升级,江苏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让高、新、尖的产业早日挑大梁、唱主角。”省发改委副主任汤明海介绍,“十二五”以来,江苏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400多个,财政支持资金超过1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00多亿元。

  优而新的增量,做大了总量,更推动了结构的优化。

  稳是为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让考核指挥棒引领转型。

  江苏取消GDP考核,新的评价体系更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注重结构的优化。“苏南现代化建设效果怎么样,不是GDP说了算,甚至也不是把服务业占比、全员劳动生产率这类热门指标完成就算大功告成。”无锡市市长汪泉拿起一份评价体系表,53项考核指标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去年我们100%完成的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单位GDP能耗’等近20个指标。还有一些指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让环保紧箍咒倒逼转型。

  太湖蓝藻一度是江苏人心中的痛点。唯有发展转型,才能让碧波重现。江苏铁腕治污:2007年以来累计关停太湖附近“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2800多家,劝退和否决2100多个“不环保”项目。太湖边的周铁镇,曾经的“化工之乡”果断转型,装备制造业成为新支柱。湖水清清、白鹭翩翩,“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歌声再次回荡。

  “”为了“”,“”也成为“”的支撑。

  早转型、早主动,江苏实体经济暖意融融。

  光伏企业徐州协鑫集团,今年订单多得做不过来。“我们是转型升级的受益者。”董事长朱共山说。即使在整个行业最为困难的时期,协鑫也未减少研发投入。目前,协鑫年产全球1/4的多晶硅和1/3的硅片,电耗水平全球最低。2014年,江苏全省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132亿元,同比增长近20%,今年以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走好稳与进的平衡木,让江苏经济悄然发生新飞跃。

  科学转——

  处理好老与新的关系,迈向微笑曲线两端

  坚定转,还要科学转。

  转型,是不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要不要在制造业上投入?江苏明确,作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承载众多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的前沿,江苏不仅不能弱化制造业,反而要把优势做足。但是,制造业必须瞄准“高端”。

  老产业要有“新绝活”,必须是“中国制造的世界一流”。

  走进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生产智能工厂,生产线上看不到一个操作工人,更听不到机器轰鸣的声音。“以往中药生产靠经验,现在则是标准化、智能化。”康缘药业董事长萧伟介绍说。

  传统产业在江苏制造业中占到60%的份额。江苏扛起技术改造大旗,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青春。2014年,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入近1万亿元,同比增长19.9%,高于工业投入增幅近10个百分点。

  新产业“不炒概念”“不铺摊子”,必须占据技术和市场“双高点”。

  石墨烯,世界上最薄、最硬的新型材料。从全球首款手机用石墨烯电容触摸屏,到全国首条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生产线,江苏已建立起国内首个基于石墨烯材料及应用的产业化基地,让中国走到新材料产业前列。

  近几年,新兴产业升温,投资项目纷至沓来。越是这样,江苏越强调冷静,避免一哄而起。“新兴产业也有低端环节,我们要坚持高起点。”苏州市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王翔说。近一年,工业园谢绝了几十个缺少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项目,转移走近十家高科技行业中的装配加工企业,留下的则是拥有国际话语权、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企业。

  转型,如何让服务业和制造业良性互动?生产型服务业在江苏异军突起。

  红豆集团,中国500强制衣企业,正在着力打造“智慧服装店”。过去,每个服装专卖店交接班时,仅人工盘点就要花一个小时。如今,营业员操作盘点仪,衣服里的智能芯片会将数量、颜色、款式等信息实时传回后台,并根据销售情况及时通知仓库补货。“整个服装产业都变得‘智慧’起来。”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说。

  “优化结构,江苏需要做强服务业。但发展服务业不是遍地开花。江苏的优势在制造业,要让生产型服务业成为江苏的新品牌。”汤明海说。2014年,江苏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3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52.4%。

  不在低端抢饭吃,要在高端有作为,江苏稳步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从单品制造到成套总包。“过去我们从事单件设备制造,现在则负责设计、制造、维护整个项目。”江苏纽威数控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保庆说。向核心技术发起进攻,纽威掌握了冶金、电子等领域全套生产线的研制能力。“做高端成套的利润率,比做单机高出不止一两倍。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我们生产的新型大客车,可以从电脑上同步了解其运行状况。”苏州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新亮介绍说。这套智能系统,为用户单位提供精准的维护保养、运行监测、技术升级。“新的增值服务特别受欢迎,既是利润增长点,也把我们和用户紧紧连在了一起。

  “研发—制造—服务这三个环节,过去我们的优势在中间、弱势在两头,不是‘微笑曲线’而是‘无奈曲线’,利润大头被别人拿走了。”江苏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说。“加快转型升级,研发和服务做强了,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现在都笑得开心了。

  持续转——

  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发展新动力

  率先转型,不可避免遇到各种难题。靠什么来持续推动?

  “江苏转型中的问题,往往是其他地方还没有遇到的,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运用,只有依靠源源不断地改革创新来破解。”江苏省副省长徐南平说。

  改革创新,紧盯转型升级的薄弱点。

  江苏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2%,不仅领先全国,也高出德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不少。如何让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江苏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做连接实验室和大市场的“点火系”。

  “研究院更像是‘苗圃’,把高校院所‘播种发芽’的科研成果二次开发,再交给企业产业化生产实现‘大树成材’。”院长刘庆介绍说。目前,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在新材料、高端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五大领域开展企业合同科研项目1400多项,服务企业5600多家。

  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大量机制灵活的小企业。

  “只要你有好创意,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们”。南京紫金(高新)特区内的北岸创客空间内人头攒动,创业辅导、中介咨询、融资融智……创业者所需要的服务,这里都能提供。敢闯敢试,创业创新的热潮喷薄而出。今年前5个月,南京市平均每天诞生156家新公司。

  如何摆正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为改革营造好氛围?

  江苏在“退”——压缩行政审批,减少干预。

  “企业对市场最敏感,政府不要干预企业做决定,政府要在企业和市场做不了的地方发挥作用。”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说。江苏明确,只要符合国家产业规划,达到环评、能效标准的,省级层面一律松绑,不再审批。

  8月末,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揭牌。这是一项直面利益调整的改革。原本分散在8个部门、近30个处室的96项行政许可,集中到一个机构,对审批行为及后果承担责任。职能集中,过去16枚审批印章精简为1枚审批专用章,审批时限缩减一半以上。

  江苏也在“”——需要扶持引导的,及时跟进。

  “如果没有政府扶持,我可能不敢冒险。”晶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蔚坦言。几年前,晶方攻下了智能手机传感器专利。然而,要让专利技术走向产业化,投入大、风险高。纠结之际,王蔚得到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换基金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晶方年产手机摄像头11亿颗、指纹锁7600万个,全球第一。

  “政府鼓励创新,就要尽可能为企业分担风险。”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冰说。江苏把扶持重点放在“首贷”“首投”“首保”上,省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已达16.5亿元,引导合作银行向2300多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17亿元。

  需要时,政府现身;不需要时,政府隐身——转型升级中,江苏把握着进与退的良好节奏。

  敢闯、敢拼、敢争先,改革开放30多年,江苏一次次以勇气和智慧闯关夺隘。

  坚定转、科学转、持续转,江苏再次起跳,迈向中高端,书写新答卷。

  人民日报记者 贺广华 白天亮 王伟健

  (原载2015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原标题: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