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江苏的中轴”怎么建?省委全会给出了新定位
运河活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江苏是大运河的发祥地,也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1797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90公里,占了三分之一,江苏有8个设区市、近一半的人口沿运河而居。一直以来,江苏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注和重视,都非同一般。讲好运河故事,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中国大运河最繁华、最精彩、最美丽的“江苏名片”,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亲自部署抓落实,先后十余次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最近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美丽江苏建设”的新目标。会上,娄勤俭提出,沿大运河地区,流淌着千年的文化,运河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功能,要系统推进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绿色经济发展,一体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形成江苏的美丽中轴。
“美丽江苏的中轴”怎么建?观潮君带您一起看看,江苏运河两岸城市如何以项目化思维来推进任务创新落实,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1
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一脉活水。说起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观潮君不得不提到两座江苏的城市——扬州和淮安。
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中具有特殊地位。她是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点城市。
在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扬州段遗产区共有6条河段、10个遗产点,分别占保护河段、遗产点的1/5和1/6。近年来,扬州累计举办13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落户扬州,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首届运河文化嘉年华获得市民游客热烈欢迎,扬州有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城市的先决条件。
淮安则是一座在历史上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间水”,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挖大运河最早河段——邗沟之时起,淮安的发展就一直与大运河息息相关。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沟通江淮水路后,位于运河中轴处的淮安得以迅速兴盛。
在运河时代,淮安作为南北交通要冲和经济交流中心,向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明清鼎盛时期,更是“天下九督,淮居其二”,成为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淮盐集散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南北居中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淮安以“和合”为核心的运河文化,以及河工文化、淮扬菜文化、戏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
扬州、淮安两地作为大运河沿岸重要城市,在大运河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扬州今年全力加快大运河博物馆主体工程建设,确保10月底如期交付南京博物院布展,明年7月1日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淮安今年计划投入15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1个,全力做好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淮阴运河船工号子等非遗项目保护,统筹推进板闸遗址公园、泗州城遗址公园、清口枢纽等遗产保护工程。
2
文化是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成为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发扬一种历史传承的文化,又往往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台,让古老的灵魂拥有躯体,并再次焕发新生。
扬州在平台建设上很有一套。观潮君注意到,扬州率先编制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拿出了“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扬州围绕“一条主轴、一个核心功能板块、六大文化片区、多个特色节点”,初步梳排了10大类、100个、总投资约1130亿元的大运河扬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包括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瓜洲古镇核心区(大观楼)建设、国家玉文化创意园、邵伯运河风情小镇、仪征南门大码头古街、宝应县大运河文化传承展示中心、高邮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
这些围绕大运河的文化场馆,都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观潮君带着强烈的好奇进行了一番审视。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炎炎夏日不减建设者的奋斗热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位于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内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目前已经建成钢结构主体。建筑的整体基调为唐代建筑风格,整体馆型采用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在运河边就像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船只。大运塔以唐塔的风格设计,将重现唐风古韵。大运塔距离文峰寺的文峰塔大概1.2公里,距离高旻寺的天中塔大概4公里。未来,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将在运河边连成一条线,形成“三塔映三湾”的景观。
怎么样,是不是光看文字就有一种大唐盛世扑面而来的恢弘感?看完了大气派,不妨再来瞅瞅小风情。运河古镇是最能体现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的一种载体,古往今来,运河古镇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交流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邵伯,位于长江、淮河、运河三水交汇之处,是大运河扬州段世界遗产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晋谢安在此筑埭治水,迄今已1600多年。这里曾是运河边舟船云集的重要码头,留有邵伯船闸、古码头、古运堤、自流灌溉渠等杰出的运河水工以及谢太傅祠、董恂读书处、斗野亭、巡检司、甘棠树、盐商大楼等丰富的运河遗存。
漫步于邵伯古街、古巷、古码头等遗址,大运河波光粼粼的生态“绿走廊”尽收眼底,当地百姓的生活经营与“水”完美融合。可以说,这座古镇完好地保存了从古到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大运河河道和历代人民在此留下的大量水工遗存,充分彰显古代水工智慧。
而建设中的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也同样值得期待。这里将成为集文化体验、文化演艺、非遗传承、休闲度假、创业创新于一体的综合非遗文化产业园区。“一馆一园”将共同成为扬州大运河文化的新标志。
事实上,去年以来,江苏就实施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数字云平台、中国漕运城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同时,依托大运河“黄金水道”和人文生态优势,创新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平台等重大标志性项目,打响“千年运河”的国际文化旅游品牌。
3
文化的载体不仅是平台、场馆、园区和小镇,还有各种浸润人心的文艺作品。一部好作品对文化的传播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各地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时,对文艺作品的投入和关注也相当大。
观潮君特别注意到,淮安除了统筹推进“五园三带十点”主题展示区建设外,在大运河主题文艺作品的扶持上也是不遗余力。
这些作品中不乏大手笔、大制作。比如《水润淮安》纪录片、《千年漕运》专题片在央视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清晨的淮安渐渐从睡梦中醒来”,伴随着声音浑厚的解说词,一幅水城共融、穿越千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大运河文化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视觉记忆。
而一系列与运河息息相关的歌曲、舞蹈作品,更是在民间很有热度。比如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最佳人气作品奖的群舞作品《悠悠运河情》就很有代表性。
《悠悠运河情》通过一位老纤夫的回忆,引出运河沿线人民日常生活中虽负重前行却不屈不挠、团结并进的精神状态以及美好的爱情生活。音乐选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号子”为元素,有表现船工抗包、装船、拉纤、起帆行船等劳作场面的雄浑激昂,亦有展现运河女人柔美细腻的温婉流长。作品表现形式包含男子群舞、女子群舞、双人舞、男女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运河人民勇于拼搏、勤劳朴实的思想以及在辛苦劳动之余的美好生活。
观潮君注意到,运河号子这个从劳动中诞生的音乐形式,在今天虽然已经失去了创作的土壤,但每当表演者在文艺作品中唱起来,仍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号”者,“大呼也”,号召、召唤众人共事一致,这种呼喊、呼唤之声与人民的劳动生活紧相伴随,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来看看淮安另一组文艺作品,《运河船工号子》。“嘿咗嗬,嘿咗嘿——绳上肩,船起航,号子喊起壮胆量,哪个不为日子忙,哪管前头万重浪。急转弯,逆风上,双脚踏实不踉跄,日头走了有月亮,步子迈开有希望。”那声音高低错落,有板有眼,在阳光下,在白云间,和着河畔的来风,和着纤夫们的脚步弹奏着勇于拼搏的旋律,劲舞着众志成城的音符。音乐采用了运河船工惯有的号子和苏北民间音调而成,采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比较真实的表现出了运河船工的劳动和生活,充满了运河船工的朴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运河的灵魂是古朴的,但它对人们的馈赠却代代传承直至今日。这种穿越古今的浑厚与恩赐,应该就是大运河文化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文艺创作,抓住了这个灵魂,也就抓住了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核心。(袁媛 孙敏)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