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阴加快大粮仓建设步伐

25.05.2015  00:03

      江苏省淮阴区是全国产粮大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约为137.2万亩(其中:小麦67.2万亩,稻谷67.7万亩),商品量约60.4万吨。目前,该区国有粮食企业的总仓容量约11万吨,都是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老仓,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设备落后,给粮安带来了一定隐患,也制约着国有粮企的快速发展。为扭转困境,该区根据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加大了粮仓建设步伐及投入力度,紧抓全省“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等的改革契机,通过退城进郊、资产优化组合、企业自筹、向上争取、政府扶持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按照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用2-3年的时间,集中打造5个不低于3万吨的中心库,以中心库向四周辐射,在全区形成“中心库+骨干库+收纳点”的粮食仓储体系,实现了统一化管理、网络化办公、信息化储粮的现代粮企模式,到2016年将逐步形成淮阴大粮仓格局。
      一、科学规划,高起点打造为农服务平台。
该区根据省粮食局、省财政厅苏粮[2014]1号批复等文件,投入维修改造资金1900万元,对全区26个基层库点      9万吨的危仓老库进行了维修改造建设。一是按照省市主管部门对危仓老库建设各项工作要求,积极争取地方领导和部门的支持,通过政府召集相关部门会办会落实了相关手续办理、资金筹集、资产变现等工作。二是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工程实施。对照工程实施方案,现场勘察、现场核对工程量,准确编制工程预算,对接招投标、财政、审计、设计、监理等相关部门,确保工程公开、透明、规范实施。三是抓工程管理,明确责任。成立了工程监管督查组,对所有涉及的工程目标、工作事项进行细化分解,任务到人和责任到人,确保了工程保质按时完成,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又在危仓老库改造的基础上,将投入资金4260万元,启动刘老庄、三树、渔沟5.3万吨粮库改扩建工程,其中原刘老庄粮管所移到新址,建3.4万吨刘老庄粮库,三树粮库在1.4万吨的基础上扩建0.8万吨,总仓容量达到2.2万吨;渔沟粮库在2.2    万吨的基础上拆除危仓0.5万吨后扩建1.1万吨,总仓容量达到2.8万吨。2016年还将启动赵集、王兴等库点7万吨粮库建设,建成后该区的总仓容量将达到23万吨。
      二、规范管理,全面提升现代化保障能力。
高标准数字粮库建好后,将在企业管理核心上下功夫: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各基层库点要以严谨负责的主人翁姿态,加强对库区、场地和环境的管理,保持区域环境内干净整洁、标识标牌悬挂到位;二是加强对粮食库存管理,做好日常储存管理工作,定期开展粮情检查,准确掌握粮情温度、虫害等情况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使库存粮达到“一符四无”储粮标准,确保储粮安全;三是加强器械设备管理。定期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粮食收购结束后,各种设备必须进仓入库,保证设备完好,保持可用状态;四是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按照五统一的要求,统一财务核算,严格控制成本,减少费用支出,杜绝各种跑、冒、滴、漏现象;五是加强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做到警钟长鸣,明确责任分工,实行24小时值班、带班、巡查制度,定期检修用电设备、消防设施、电子监控系统。严格执行储粮化学药剂使用安全、操作规范,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科技储存,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该区紧紧围绕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要求,按照“重点工作争一流求创新、基础工作抓规范求创优”的工作定位,全力推进区域内数字粮库建设。该区自2014年5月中旬粮库可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历时4个月的建设工程于去年秋粮收购期投入试运行,实现了粮食收储网点互联互通,收储管理上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有效提升了粮食收储作业效率和提高了粮食收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为农服务水平。今年又在全区库点实现粮库信息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完成了与省粮食局数据全程实时对接。还计划将该区农发行也设为客户终端之一,参与对全区的粮食收储企业仓库全部实行高科技远程监管。对粮食入库、出库等信息数据做到了解及时,准确掌握。在保持提升现代化技术的使用效果方面,对基层库点还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各库点负责人要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使用和维护数字化操作系统水平;二是各基层负责人要能承担起数字化设备的安全使用责任,确保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三是各基层库点要快速投入数字化办公网络,使上传下达、资金申报、库存报检告示都在办公网络中运行。(新华  以刚  亚强  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