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改革开放实践与启示:三次产业齐发力,转型在路上

02.12.2018  12:30

  江苏,依然是那个江苏。

  江南依然保留的连绵水稻田、历经千年而更加辉煌的丝绸产业……无不昭示着这个鱼米之乡延续至今的锦绣繁华。

  江苏,已然不是那个江苏。

  作为改革开放的一名排头兵,历经40年发展转型,从乡镇企业的万千细流,到外向型经济的澎湃之势,再到第三次转型发展的创新航程,江苏始终处在发展迭代、产业升级的潮头浪尖。

  一产:从传统向现代跃迁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江苏农业飞速发展的40年。40年间,我省农产品供给数量和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小农经济向市场化、高效化、规模化、机械化、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过去一个人一天顶多插一亩秧,晚上回家后腰酸背痛。现在,机器几天就把500亩地的活干完了。”谈起改革开放以来种粮的变化,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红星村种粮大户黄亚惠感慨万千。

  基础设施与装备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硬件基础。2009年,江苏率先制定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截至2017年底,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000万亩以上,占耕地比重从2008年的35%提高到2017年的59%,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随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我省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由以较为传统的种植业为绝对主体,调整为种植业、林牧渔业并驾齐驱,呈现出多种经营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统计显示,从1978年到2017年,我省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比重逐年下降,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在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1978年的80.4%降至2017年的52.8%;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由19.6%上升至47.2%。

  在农业现代化工程不断推进下,我省农业发展方式也发生着深刻转变,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蓬勃发展,新业态不断呈现。

  2002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的赵亚夫,选了当地最穷的戴庄村,完成自己“没有做完的事”——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

  “我们当时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进日本技术,结合实际再创新,将戴庄村加上紧邻国有林场合约13平方公里小流域的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开展试验研究、示范推广。”赵亚夫说,戴庄村采用健康的栽培和饲养方法,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植入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和技术,比如水稻种植已10年不用化肥农药。体现在效益上则是,有机大米亩均收入2000-2500元,草莓、蓝莓亩均收入3万-4万元,鸡、鹅每只100元以上,均显著高于常规。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农业作为我省乡村主导产业,如今正朝着优质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

  仪征市马集镇属于丘陵地貌,传统种植成本较高,种水稻、小麦等收益较低。马集镇党委书记邵士翔说,通过调整发展思路,马集镇将重点放在高效农业上,发展出黑莓、瓜蒌、甜叶菊、茶叶、碧根果等特色种植项目近万亩,并推动一产接“”连“”。百汇园集团正是当地通过招商吸引来的黑莓生产企业,将投资10亿元,打造集果蔬种植、食品加工、产品销售、商务休闲、农情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观光园区。

  正是这些与时代发展同步、积极转型升级的村庄、农民与产业,共同推动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跃进。“传统产业向新产业新业态转变,低端农产品向高端农产品转变,一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这样概括我省农业产业内涵与外延的升级变迁。

  二产:从无到有,从大向强

  11月21日,《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18年)》在北京发布。江苏在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前十强榜单中占据6席并包揽前4名。“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再次蝉联榜首。

  江阴市副市长赵强介绍,从率先探索“苏南模式”实现“农转工”,到主动抢抓浦东开发机遇实现“内转外”,再到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量转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着力实体经济让江阴创造了发展奇迹。

  而这,也是江苏作为工业大省40年发展的缩影。

  省工信厅相关人士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制造业积极探索、不断跨越,逐渐发展壮大,拉动就业扩大、收入增加、民生改善,极大推动了全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

  回首来路,江苏制造业通过“四次转型”,塑造了今日之“筋骨”——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第一次转型;至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标志,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第二次转型;此后至21世纪初,以深化所有制改革为标志,实现公有制为主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第三次转型;从2008年至今,以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为标志,着力推动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第四次转型。

  “规模大、门类全、企业多、支撑强”,成为江苏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集中体现。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

  1978年-2017年我省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总量规模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拥有机械、电子、轻工、石化、纺织、冶金等6个“万亿行业”;截至去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4.81万家,占全国近13%,其中年营收亿元企业超2万家;拥有各类高校140多所,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190万,在苏两院院士有99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我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江苏路径”。

  ——强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神威·太湖之光”连续第三次位列全球超算500强榜首,天合光能研发的晶硅电池组件输出功率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徐工研制出全球最大吨位、技术含量最高的全地面起重机……一个个“大国重器”的背后,是我省1.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2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共同攻坚。

  ——提质效,拉长短板重塑优势。一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已经打响:2017年,我省培育国家质量标杆14个、全国质量奖企业18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有43家,居全国首位。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江苏智造”“江苏优造”“江苏精造”,对标“制造强省”建设,我省步伐越走越快、道路越走越宽。

  ——激活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一套低端产能坚决“”、绿色产业坚决“”的“加减法”成为集体行动。2016年,我省全面启动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工作。3年来,我省累计压减煤炭产能836万吨、水泥产能1232万吨、平板玻璃产能1290万重量箱,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四大重点行业新一轮去产能任务全部提前完成。

  “江苏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江苏制造是全国样板。”正在梳理江苏制造业40年发展历程的省金融研究院院长吴先满这样高度评价。

  “我们将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目标,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促进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着眼未来,省工信厅厅长谢志成自信满满。

  三产:现代服务业成主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作为当前我省产业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发力点,现代服务业着眼“支撑江苏制造业高端攀升”和“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两大目标,近年来持续领跑GDP增长。

  梳理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史,2015年、2016年是两个标志性的年份——

  2015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万亿元,达3.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全省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

  2016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服务业首占“半壁江山”。

  “十三五”期间,江苏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提出通过5年时间,培育形成百家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以及百家在重点鼓励行业引领先进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赛特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型ICT(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边缘计算方案提供商。董事长逯利军介绍,他们可以为全球用户、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涉及云、管道、终端等多个业务环节的解决方案与服务,“包括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单位,均已与赛特斯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省服务业集聚发展效应日益彰显,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江苏13个设区市中,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最多的为南京(20个)和苏州(20个)。2017年,江苏省125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7万亿元,吸纳入区企业约16.5万家。集聚区中科技、软件和信息类服务业创造的营业收入已占到全省科技服务和软件业总收入的40%左右。

  地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南京软件谷的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6月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挂牌上市,成为特种机器人领域第一家主板上市公司。公司设计研发生产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承担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场馆保电任务,34座与全运会场馆相关的配电房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保证了全运会用电顺利。

  当前,我省正全力打造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竞争优势,提出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十三五”期间培育壮大100家互联网重点平台企业,实现千亿元利税收入水平,形成万亿元级产业发展规模。

  2017年,五星控股集团销售突破350亿元,跻身中国服务业百强第70位。董事长汪建国说,今年五星控股旗下的汇通达打造了农村版的“双11”,“1.2万家镇一级的夫妻店线上线下参与‘双11’,累计销售额达10.2亿元,同比提升79.6%,超过2.5万农村居民成为夫妻小店在村里的代理人,一张农村数据信息的网络已具雏形。”(吴琼 付奇 晓华 春燕)

  原标题:三次产业齐发力,转型一直在路上—— 江苏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启示③

编辑:顾名筛
江苏工业企业环保风暴中的转型“阵痛”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电 题:江苏工业企业环保江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