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擦亮“最强底色”,迈出高质量新步伐
时势演进变动不居,发展竞合日新月异。当时光的脚步迈进建党百年的历史坐标点,江苏——这一经济版图上的“强者”,正热情敞开胸怀迎接时代的机遇,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调研,要求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以新的奋斗不负期待、不负时代。携手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道路上,江苏该如何继续擦亮“经济强”这一“最强底色”、迈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让我们循着历史足迹和经济实践探寻,江苏经济究竟“强”在哪里——
强在经济发展的韧性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GDP一直雄踞三甲。2020年,江苏GDP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达10.27万亿元,全省人均GDP达12.5万元,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江苏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回望江苏经济的数十年发展历程,“速度快”与“韧性强”的特点相辅相成——
1974年1月1日,江苏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对外开放,组建对外贸易局,成立数个外贸产品进出口公司。当年,江苏自营产品进出口总额仅0.77亿美元,到1978年达4.27亿美元。
上世纪80年代,一批苏南乡镇企业率先起步,创造引领全国乡村企业大发展的“苏南模式”,江苏确立在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主要发源地和“排头兵”地位。
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但乡镇企业的影响并未消失。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现有企业八成以上都脱胎自乡镇企业。曾经的“草根经济”成长为闪耀全球的民营经济。
如今,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GDP百强;全国百强县中,江苏占据1/4。
2017年,江苏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省委书记娄勤俭却在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直言:我省经济发展还存在大而不强、结构不优、发展粗放的问题,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度还不高。
“诤言”在耳,这就需要全省上下解放思想,凝聚共识,以“答卷意识”谋划更高质量发展——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改善营商环境,弥补交通短板,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加速基础建设投建,持续发力开放型经济……
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犹如一场“大考”,验出江苏作为“尖子生”的“学霸”成色。疫情防控之初,我省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果断按下经济社会“暂停键”,全社会合力渡难关;在防得住的前提下,踩足“油门”、融入“双循环”,全力复工复产复业,稳稳按下经济社会生活“重启键”,全省经济走势画出漂亮的“V”型反转,迈出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步伐”。
变,是不变的发展逻辑。今年初,我省梳理出30条优势产业链清单目录,并组成“专班”,由省领导逐一认领、牵头推进,加速制造业升级步伐。
承压,转型,前行!工业生产高位开局,创新动能加速积蓄,新兴消费持续升级,出口订单较快增长……打开江苏“十四五”开局之年首季成绩单,可以感受到强劲的“经济脉动”——一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5878.38亿元,同比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6.4%,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韧性十足。
强在创新转型的动能澎湃
“作为改革‘试验田’,仅过去2年内,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就与全省130家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征集600多项企业技术需求,攻克其中160多项技术,有力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省产研院院长刘庆自豪地说。
体制机制改革,开启江苏成为科技大省的一轮轮崛起之路——
199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制定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2008年科技进步法颁布实施后,我省相继制定出台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培育等一系列地方条例。
“十三五”以来,我省力促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自主权进一步扩大,让创新创业者获得感满满;先后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人才26条”等一系列具有“唯一性”的新政良策,将“聚力创新”浪潮愈推愈高。
“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一线科研和管理队伍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产业科技综合实力则是我们的深厚底气。”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搅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去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2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8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以来,一系列“国字号”平台接连获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号角催征”的背后,是争得优势和底气的江苏,正奋勇担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开路先锋”。
“近日,我们发布全球首个5G网络数据采析体系与性能追踪系统,可针对不同5G应用场景,拿出不同方案精准排除干扰,优化提升5G性能。”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尤肖虎教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紫金云踪”项目,为中国5G领跑全球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在江苏,越来越多这样“实验室里的事业”,加速聚变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创业创新浪潮涌动。
“公司在无锡拥有较为齐全的半导体生产线,包括月产能6万片的8英寸晶圆生产线、月产能21万片的6英寸晶圆生产线,还有掩模生产线和多家设计公司。”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研发的8英寸芯片工艺,可谓一项技术带出一个集成电路“芯”版图。
放眼全省,各地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筑石夯基”。目前,全省拥有两院院士103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累计达968人;全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 一项项改革、一组组数据,见证江苏已成为全国创新资源最丰富、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密集、创新生态最健全的地区之一,并汇聚出最澎湃的发展动能。
强在改革开放的步伐铿锵
改革,给江苏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开放,让江苏在世界舞台上活力十足。以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活力,“得风气之先”的江苏持续站在发展潮头,不断迈出“向深处去”的铿锵步伐。
我省开放型经济载体一直处在改革最前沿。从1974年1月1日最早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昆山自费兴办开发区、1994年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再到江苏自贸试验区成立,改革与开放,相伴相生。
向改革要动力,去年6月,省政府赋予江苏自贸区第一批省级管理事项273项;今年初,江苏深化158家开发区的“放管服”改革,发布20条具体举措,让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源源不断汇聚于此……
制度创新,在自贸区这片热土上的持续上演。为放大“溢出效应”,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应势而出”,纳入43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国际合作园区和台港澳合作园区及5个重大开放平台载体,将实施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金融服务等20项支持举措。
“江苏的对外开放,在一次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体制机制创新中稳步前行。”省商务厅相关人士介绍,扩大开放步履不停,江苏贸易伙伴从不足30个国家(地区)扩展到超230个,自2000年以来我省进出口规模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年对外贸易4.3亿美元,增至去年的历史新高44500.5亿元。
40多年,波澜壮阔。江苏外贸“体魄”日益强健,进入转型新阶段。尽管保税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只是“初生牛犊”,却在疫情中扮演“蚂蚁雄兵”的角色。
去年下半年开始,常熟瑞柯斯公司整合客户资源尝试开展市场采购贸易,再以跨境电商方式直接出口。“今年以来,每周都有10多个货柜的五金工具销往世界各地,销售额约600万美元。”公司相关负责人朱儒平感慨,得益于常熟“市采通”平台的支持,帮助小微企业解决了无票合规出口难、违规买单收汇难、小微合规税负高等痛点。
不久前,博西家电中国新总部大楼在南京启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外资企业依旧选择江苏。从1981年江苏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江海木业有限公司”落户无锡,到江苏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自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外资大省一步步迈向外资强省。至去年底,全省累计认定29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江苏对外开放迈入转型新阶段。在“十四五”新征程上,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成为新目标。江苏将汇聚全球创新要素,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
强在区域协同的布局精准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江苏以区域协同为“棋眼”,做活高质量发展整盘“棋局”。
“过去从南京到连云港,单程坐大巴就要四五个小时,如今时间缩短一半。”家住南京、女儿工作在连云港的蒋慧琴,真切感受着南北时空距离的拉近。
与江苏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交通“短板”逐步拉长。“十三五”期间,交通从“短板”到“样板”,一幅综合大建设、大跨越、大发展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徐宿淮盐、连淮扬镇、盐通、沪苏通一期……“三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基本形成,12个设区市通高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由全国第十四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至此,苏北铁路补上“半边天”,不但“无缝对接”全国高铁网络,还与苏中、苏南连成一片,形成省内“两小时交通圈”。
随着南北交通对接按下“快进键”,省内一体化活力也得以迸发。不靠单向输血援建,整合资源协同发展,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南北共建园区,成为实现省内全域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探索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江苏经验”。
苏北“洼地崛起”,见证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之答”。至去年底,全省南北共建园区共45家,累计入园企业超1700家,项目注册金额超2000亿元,带动就业66万余人,主要经济指标大体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长率。
放眼更广阔的天地,“十三五”时期,拥江揽海的江苏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风口”——“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在此交汇叠加,区域协同发展,在这里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2014年5月19日,“一带一路”首个经贸合作实体项目——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落地连云港。如今,连云港与世界主要港口均有贸易往来,构筑“海上丝绸之路航运网”;以连云港为起点的新亚欧大陆桥更加畅通快捷,陆海跨境联运更加高效便利。
不仅携手破题,更要勇于担当。“十三五”以来,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基调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携起手来,江苏主动“瘦身减重”,担起破解“重化围江”先行者的重任,树起“要含绿量也要含新量”的“最严门槛”。
下好“先手棋”,谋划“一盘棋”。苏州吴江、上海青浦交界处的元荡湖上,元荡慢行景观桥宛若凌空飞舞的缎带,实现两地间的步行跨越,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地理标识。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过去3年,我省主动对接,密切协作,拆除“行政藩篱”,推倒“隐形高墙”。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三省一市“同频共振”,区域协同翻开“新篇章”。(记者 付奇 王梦然 丁茜茜 沈佳暄)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