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彰显生态特色 打通环境“经脉”
如何在发展中提升科技含量,彰显生态特色?如何加强环境保护督察,打通山水林湖田的生态“经脉”?昨天上午,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代表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还在延续,落实已在行动。
全省下月启动专项行动
“我们将认真落实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结合推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全力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盯住短板,科学施策,精准发力。”省党代表、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介绍说,该项行动将于下月正式启动。
“两减”指的是减煤炭消费总量、减落后化工产能。我省去年耗煤2.6亿吨, “十三五”减煤目标增加到了3200万吨,“就是要用能源结构调整来倒逼产业结构优化”。陈蒙蒙表示,我省将研究制订落后化工产能淘汰地方标准,对达不到安全、环保、能耗要求的化工企业,依法限期淘汰;对位于敏感区域、风险突出等“摆错位置”的化工项目,也要分步实施搬迁。
“六治”指的是治太湖、治垃圾、治黑臭河道、治畜禽养殖污染、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环境隐患。陈蒙蒙表示,这些既是当前环境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提升”指的是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执法监管水平、提升环境监测水平。陈蒙蒙介绍说,我省已划定1500多个网格,组成8000多人的队伍,下一步将通过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环境司法联动机制,重拳打击环境犯罪分子。同时,我省还将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深化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制度,全面推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跟各地、各类排污单位算一笔“多治受益、多排吃亏”的“大账”。
环保卫士的“鼻子”更灵敏
环境监测是环保卫士的“鼻子”,环境好不好,“鼻子”拿数据说话。省党代表、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党总支书记邹云娣告诉记者,镇江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PM2.5削减了13%。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局部地区大气异味居高不下、城市河流还没有消除黑臭等。针对这些问题,镇江将加强环境监测,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和应急事故处置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镇江的化工企业经过前几年的关停并转,已经少了不少,但在当地工业中的占比仍然偏重。邹云娣认为,一方面,要守住主体功能区的红线,在引进项目时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不能稳定达标、治理难度较大的化工企业下决心关停,腾出环境容量给更适合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如报告中提到的排污许可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制度改革。
邹云娣介绍说,镇江已经在江苏大学建立了预警站,实行自动监测,重点监测氯化氢、氨气等异味气体,化工园区也在建设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今年,镇江还对相关地区专门进行异味调查,并拿出1000多万元采购更先进的设备,“有时闻到异味,用原有的设备却难以监测甚至追踪出来。而只有抓出异味源头,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同时,城市内河也已有10个监测点可以提供在线数据,为河长制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
沿海湿地保有量保持正增长
“在我省沿海开发中,已经可以看到保护和彰显生态特色的新景象了。”省党代表、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邓东升告诉记者,如果说早期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沿海开发还有些“急切”,那么现在可以说比较“淡定”了,提高了生态保护的门槛。他充满信心地说,“‘十三五’时期,特别是此次省党代会后,我省绿色发展的思路会更加突出”。
滩涂是资源,也是湿地。滩涂围垦,为江苏储备土地资源,是省沿海开发集团的一项主要任务,也集中映射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谈及这一“业务”时,邓东升再三向记者强调八个字,“生态优先,科学有序”。一方面,在哪里围垦、围多少、怎么围,怎样才能把对海洋和湿地生态的影响降到最小,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论证。为此,省沿海开发集团专门建立了国内外的研究网络,在围垦之前做好科学论证。
另一方面,告别大规模粗放式围垦后,滩涂围垦的成本急剧上升,也让企业不得不创新围垦方式,在可持续开发上多做文章。“我们一期工程投了12亿元,按规定,其中20%要用作生态用地,我们实际留了25%。此外,在增殖放养等生态补偿方面还要投资1个多亿。”邓东升给记者算了笔账,剩下的20%是未来的建设用地,60%必须是永久的农业用地。在通过技术创新把盐碱地改造成良田的同时,省沿海开发集团逐渐意识到,“盐碱地本身也是资源”。去年,集团又开发了7000亩盐土种植。
“目前,江苏的湿地保有量仍保持正增长。”邓东升表示,集团“十三五”期间在产业投资方面将突出生态特色,从滩涂开发到港口物流、新能源、园区建设等近海优势产业,再到海洋新兴产业,把“海”的文章做得更大。
编辑: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