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实践】江苏新型城镇化的绿色步伐

27.05.2015  17:34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同时,《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尊重自然格局,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绿色城镇化已然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如何引导城镇化走上绿色道路,推进城镇化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近年来,江苏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绿色动力

目前,快速城镇化已然成为反映中国城镇化特征的主题词,江苏也不例外。江苏有常住人口7900万,包含13个省辖市及99个县市区,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城镇化水平领先的省份。

近年来,江苏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去年全省GDP达到6.5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比重接近40%。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江苏有效实施了生态红线的区域保护规划,建立了绿色发展第三方的评估机制,绿色发展综合指数逐年提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的提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快速的城镇化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本世纪初,城镇化就被列为江苏省重大发展战略之一,进入“十二五”,又被进一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并坚定不移地加以实施。江苏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去年年底,江苏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份。

值得关注的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面临着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和挑战。绿色、低碳已成为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介绍,1978年,江苏城镇化率不到14%。全省100万以上人口城市1个,大部分城市为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到2014年,江苏城镇化率为65.21%。全省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超过10个,大部分城市人口超过20万人。30多年间,江苏城镇人口增加数量超过4000万。“与快速城镇化对应的是巨大的住房需求和基础设施需求。因此,怎么抓住快速增长、大量建造的机会来推进绿色建筑实践,是江苏所关注的。

绿色城乡

意见》明确,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早在2009年,江苏省政府就发布了《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10项有利于绿色城镇化的重点工作,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建筑一体化、绿色建筑、住宅全装修、绿色施工、绿色照明和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等。

对于目前国家重点推进的城市市政综合管廊建设,江苏于2010年制订了《江苏省市政管廊建设指南(试行)》,在新城区和重点地段、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积极推行市政管廊建设。近年来,苏州、无锡、南京、泰州等城市累计建成各类综合管廊40公里。苏州目前已成为国家首批市政管廊综合试点城市。此外,江苏还明确,力争到2015年年底前,各省辖市至少启动1处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同时,研究地下综合管廊投融资、建设维护、定价收费、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推进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督促指导各地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并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江苏对海绵城市建设也进行了率先探路。目前,镇江市入选了国家公布的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计划通过3年努力,把旧城区22平方公里改造为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能力的海绵城市。

绿色建筑

节能建筑总量超过12.6亿平方米,节能建筑面积规模全国最大,节能建筑比例在全国各省中最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超过2.9亿平方米,应用面积规模全国最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达567个,数量全国最多……江苏在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情况下,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利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契机,与国际先进地区广泛合作,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低碳城市,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

据了解,江苏建筑节能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加速于2008年之后。2013年,江苏省政府发布《江苏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自2015年起,江苏所有民用建筑均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2014年,《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出台,绿色建筑要求被纳入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2015年3月,《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颁布(今年7月起实施),绿色建筑强制要求上升到法律层面。

正是由于以新建建筑强制执行节能标准作为关键举措,将相关要求落实至城乡规划许可、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基本建设程序各环节。近几年,江苏节能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强制推进新建建筑节能的同时,江苏也将目光聚焦到可再生能源的一体化运用上。江苏要求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至少应用一种以上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建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要的公共建筑以及12层以下住宅,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方式由零散、无序向规模化、一体化转变。

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都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上,2010年起,江苏转向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不仅仅强调能源的节约,更强调提高老百姓的居住舒适性。2015年起,该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绿色新常态

在绿色建筑技术单项示范、单体建筑示范的基础上,江苏意识到发展绿色建筑必须强调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建筑单体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发展。因此,江苏率先设立了绿色生态城区省级示范区,推动绿色建筑从单体到区域、从单项到集成发展。2010年 2014年期间,江苏共创建54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区内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近1亿平方米。目前,该省共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38个,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区4个,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县、区)12个。

在此过程中,绿色理念如何切实转变成为绿色实践?如何有效推进示范区的示范效应?据了解,江苏按照规划引领、跟踪指导、特色打造、支撑体系、国际合作、评估反馈的工作模式,对绿色示范区工作进行全面推动。该省不断完善区域法定规划体系,重视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成果的落地,实现科学、可持续建设。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54家绿色生态城区开展了160多项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系列专项规划的编制,涉及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建筑能源利用、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内容,为示范区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推进示范区工作提供抓手。

在指导示范区积极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的同时,以太仓科教新城、常州新北区、苏州太湖新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示范区,已将专项规划指标体系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保示范区绿色生态的建设实施。

在理论支撑及评估反馈方面,江苏建立了覆盖全面的管理体系,指导示范区制订200多项管理、激励政策,涵盖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推动住宅产业化、支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发展等,形成了上至政府管理、下至行业推动、覆盖全面的政策文件管理体系。此外,该省还建立了示范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管理工作信息化、精细化、高效化;开展相关评估研究,对示范区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管理、建设成效及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定性、定量的深入分析,对示范区的全面推进、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运营、建立评价体系等工作,给出详细的推进建议。

周岚认为,法定城乡规划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工具,要把绿色的思维和要求放入法定规划,使得城乡规划可以成为一个推进绿色实践的利器。江苏在推进绿色实践过程中,重视先进技术的集成运用,通过实践不断提高绿色技术和方法的适用性、针对性及有效性,再经过不断总结提炼,有序向全省推广。这些务实的绿色实践为立法在全省强制推进绿色建筑奠定了坚实基础。“江苏省域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环境资源容量小,这要求我们必须率先转型推进绿色发展。中国的城镇化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最好的发展环境,城乡规划建设者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务实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实践。”周岚表示,江苏将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探索。

王璇 高峰

2015年5月25日《中国建设报》专题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