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地迎清明扫墓潮 鲜闻鞭炮声花祭成主流

30.03.2015  11:35

      清明临近,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祭奠先人,郊外踏青。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记者在省内多地采访,感受到文明祭扫新风扑面。

      交通井井然,扫墓亦有序

      根据省民政部门预测,今年清明前后,江苏将有4000万人次的扫墓人流,各祭扫场所会出现短时间的人流车流高度密集现象,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大。为此,我省各地制定了清明祭扫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对交通疏导、人员分流和火灾预防等作出部署。

      南京公安和交警在扫墓高峰来临前就制定了相应的预警方案。“我们在扫墓高峰到来前就禁止大货车、教练车、农用车驶入安德门大街、宁丹路和大周路。绕城公路、安德门大街两个匝道封闭,车辆不能下到宁丹路,必须从机场高速绕行,从而保证道路畅通。” 南京交警八大队副大队长尹宣伦说。来自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的统计数据显示,昨天全市祭扫人数约48万人。

      凤凰公墓是苏州最大的公墓。每年清明这里需要接待70万左右的扫墓客,占到整个苏州市扫墓客流的一半以上。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今年,凤凰公墓通往外面的四条路线由往年的“三出一进”改为“三进一出”。“分析往年的经验,大部分人被堵在公墓入口处进不来,而里面的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公墓管理方苏州木渎山陵文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骆春燕介绍,公墓管理处还包了38辆专车,到客流较多的社区里接送。3月28日与29日两天,每日人流量达5万以上。

      28日上午,徐州市第二公墓迎来扫墓市民超过3万人次。徐州铜山交警大队茅村中队队长苗强说,由于墓区紧靠104国道,交通压力大,交警从早上7点就来现场维持秩序。在墓区内,20名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在11个工作岗位上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郇从引告诉记者,虽然人很多,秩序却很好,没有人拥挤和争抢。

      纸钱换鲜花,文明寄哀思

      今年清明祭扫风气如何?记者注意到,得益于各地加强引导,选择文明、节俭的祭扫方式,正在逐渐赢得社会认可。

      28日上午,在普觉寺大门的主路旁,记者看到临时搭建的小亭子里摆放着数百枝菊花,不少市民自发走到亭子里放下纸钱,取走鲜花。为了引导市民文明祭扫,普觉寺已经连续六年推出“纸钱换鲜花”活动。“今年媒体呼吁文明祭扫,全家也改变了观念,祭扫一切从简。”家住城南的老南京古越庆一家一早便乘公交车抵达墓园,古家往年都是按照传统方式祭扫,供品、纸钱、香、鞭炮缺一不可,今年他们仅带了一束白菊花来祭扫先人。

      普觉寺墓园副经理周明龙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烧纸钱的市民减少了,以鲜花祭扫的市民增多了。更欣慰的是,南京去年12月颁布禁放令,今年墓园尚未发现市民以燃放鞭炮的形式祭扫,这也让墓区每天清理的垃圾量减少过半。

      记者注意到,各个墓区在文明祭扫上发挥了主要引导作用。徐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主任李义锋认为,百姓祭祀观念的转变需要有过程,当前提倡文明祭祀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通过墓区带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

      苏州凤凰公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有七成市民采用鲜花祭扫。即使带着纸钱而来,也会放到集中焚烧区域统一焚烧,墓地环境和舒适度明显提升。

      创意传缅怀,公祭递温情

      祭奠形式不仅变得文明,也更具新意。

      扫二维码就可网上祭扫。在雨花功德园,几位前来祭扫的市民打开手机,对准墓碑,刷墓碑上嵌着的二维码。随着扫码完成,手机上进入了功德园的“网上纪念馆”,逝者的个人信息、照片等出现在手机上,可以点歌、献花、敬酒,进行网上祭扫。记者看到,这些可以扫码的墓碑上有铸铜牌的二维码,也有贴上的二维码。

      28日,记者在雨山脚下的徐州市第二公墓看到,200多个风铃被悬挂在墓区主干道树木上,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看着风车转动,听着风铃回响,就好像在倾诉着我们对家人的思念。”树下墓碑旁,王桂娟给父母献完花,特意将墓区免费赠送的风车贴到墓碑上。

      “我们努力把公墓打造成公园式的文化教育基地,希望能够多一些色彩和温情,多一些人文精神,更多的是留下对亲人的美好记忆。”徐州市第二公墓办公室副主任郜慰如此解释风车祭祀的深意。

      巧搭平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合。今年,全省各地开展的社区公祭活动渐成常态。南京主城六区在清明期间举办121场社区公祭,数万人参加,其中鼓楼区就要陆续举办77场。活动通过为亲人种植一棵树、敬一杯酒、献一束花、召开家庭追思会、朗诵诗歌、音乐演奏等方式寄托哀思。南京市殡葬管理处黄隽告诉记者,社区公祭不仅能有效减轻公墓集中祭扫的压力,也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悼念亲人的新平台。

      有关统计表明,苏州市墓区80%以上卖给了上海人。每年清明节前后,上海扫墓大军便浩浩荡荡涌入苏州,并由此催生出“扫墓经济”。为了便利上海扫墓客亲近自然,苏州在“吃住行娱购”等方面做足文章,除传统的古典园林、水乡古镇,还加强对太湖山水、农家乐、古村落等旅游资源的推广力度,吸引上海客。今年苏城内外依然是“沪”字头汽车扎堆,拙政园、观前街、太湖边……所到之处尽是“阿拉”。位于观前街的黄天源糕团、陆稿荐酱肉、稻香村糕点等苏式特产,因此销售一路冲高。

      1800公里, 挡不住祭奠的脚步

      3月17日,下午4时,一位古稀老人在众人搀扶中下了车,步履缓慢地走向位于东海县白塔中学东北角落的吕祥壁烈士陵园。

      站在吕祥壁的雕像前,老人伸出颤抖的双手认真整理了花篮上的挽联,摩挲着雕像,嘴里念叨,“孩子他爹,清明快到了,我们一家都来看你了……”

      这位老人是吕祥壁的遗孀杨先贵,今年已是71岁高龄,在儿孙的陪同下,专程从1800公里之外的四川赶来,祭扫在此长眠了48年的丈夫——吕祥壁。

      1965年7月,21岁、已和杨先贵结婚5年的吕祥壁加入了人民解放军,成为空军连云港场站后勤部的一名战士。

      1967年3月3日,为了不误农耕,吕祥壁趁着下午休息时间,独自驾起马车,带着部队农牧场仓库中损坏的农具去白塔埠镇上修理。回来的路上,拉车的马突然受惊狂奔起来,向着4个刚放学的孩子冲了过去,孩子吓傻了,不知所措地呆立在原地,吕祥壁猛拽缰绳,偏向左侧,连人带车冲进了一旁的水沟,沉重的马车压在吕祥壁的身上,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牺牲。

    “孩子们,你爷爷生前帮乡亲们做了很多事情,你们要好好学学!”这是孙子吕缘和孙媳陈思思第一次来到爷爷吕祥壁的纪念馆,看到墙上的历史记载,杨先贵不时叮嘱几句。

      追思, 在鲜花上绽放

      29日上午,2015年淮安市绿色免费花坛葬仪式在该市永思园公墓拉开帷幕。13位逝者的骨灰盒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安葬在花坛内,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

      在一路抛洒着花瓣的“天使们”的引导下,13位逝者家属代表手捧着亲人的骨灰盒,在公墓工作人员陪同下缓慢步入场内。“让我们用三鞠躬礼来表达对亲人的感恩与思念,从此万水千山,割不断我们的亲情……”逝者家属将骨灰盒放入墓穴内,撒下花瓣,对着亲人三鞠躬,让鲜花、泥土和青松一起和逝者生根。

      淮安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洪海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树葬、花坛葬等绿色殡葬蔚然成风,让逝者的灵魂随绿树生长,让生者的思念在鲜花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