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利用外资遭遇挑战 中外人士支招双向开放

04.04.2016  10:40

  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如何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投资、平衡发展?这是当下我省相关各界创新思路、探寻突破的重要内容。

  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的我省吸收利用外资工作,去年遭遇了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实际到账外资让出全国头把交椅,作为开放型经济主阵地的开发区作用有所弱化。业内人士分析,这既有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外部影响,也有自身原因。近年来,一些地区对外资的重视和工作力度减弱,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现有人才和经验不适应服务业利用外资特点和要求,有的引资思路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0年前,中国是全球投资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目前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在中国有了投资,不仅制造,还有研发。但中国这种优势正在失去,过去十年工人平均工资增加了两倍多。另一方面,欧盟目前尚未投资而又有意投资中国的大多是家族企业。江苏的招商引资重点和思路就应做出相应调整。”欧盟商会南京分会主席、德国瀚乐电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斯腾说,欧盟99%以上企业是这种中小规模企业,百来个员工,年销售额2000万欧元左右,普遍采用B2B模式,拥有本行业领先的技术。这些企业到中国投资,理想方案是先投资几万欧元,建立一个小额资本有限公司,试水市场;第二阶段办一个中等规模公司,投资20万欧元左右,进行产品总装;第三阶段增加投资至200万欧元,有专门设备,还要占用土地;第四阶段则将设立研发中心,为亚洲地区定制生产。这样的整个投资周期一般要两年。然而,这在中国已很难走通,因为起步时投资规模小而不受待见。他建议,江苏的招商机构、招商人员要客观分析招商形势,不能只盯着大项目,因为这样的资源正越来越稀缺,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抓大也不能放小,这些小企业往往有很强的创新力和成长性。

  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徐军对此深有同感。她举例,有个德国朋友计划在我国设一个孵化机构,为德国中小企业来苏投资提供与相关服务。原计划落户某市,但因投资规模不大只能作罢,后来选择南京一个开发区,已有十几家德国企业进入孵化。

  开放型经济本身是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外资与外贸、“引进来”与“走出去”,难以截然分开。在我省,超过六成的对外贸易额和七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都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今天的外资到账,就可能是明天的外贸进出口。

  专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国际贸易投资低位下行。按照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6年全球贸易量增长3.9%,低于过去20年5%的平均水平。联合国贸发组织《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预计2016年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约1.5万亿美元,远低于2007年2万亿美元水平。这更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引资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招商举措。

  无锡市副市长王进健说,无锡正研究《关于加强产业招商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意见》,不断拓展招商渠道,鼓励各板块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盐城市紧盯项目抓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引进一批“补链、壮链”项目。镇江市副市长蒋建明表示,通过购买服务探索美国等地招商外包,落实瑞士、德国驻点招商激励政策,做大外资增量。

  多位中外人士认为,要变挑战为机遇,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国际产能合作,为“引进来”和稳外贸拓展空间。

  “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未来三年,印度与中国、与江苏的合作空间很大。”印度驻上海总领馆总领事古光明说,印度正在建设100个智慧城市,加快电力能源建设,其中50%是可再生能源,还有轨道交通、制药产业、B2B等,这些“印度制造”战略都希望江苏企业参与。为此,他向江苏企业家赠送了专门编印的《印度的投资机会》。

  徐州市相关人士表示,推进徐工、中能、徐矿、维维等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重点推进徐工哈萨克斯坦组装工厂、协鑫海外能源基地、宗申摩托车印度印尼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装备制造、煤盐化工、冶金等富裕产能的国际合作。

  本报记者 邵生余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