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以进促稳,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从淡烟微雨、青麦孕穗,到热气升腾、万物繁茂;从金风飒飒、嘉穗泛黄,到稻谷归仓、寒梅傲放——“十四五”开局之年,江苏经济“开门红”“持续进”“总体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进绿色转型以及平稳应对全球能源紧缺中,再次交出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过去一年,全省经济在“稳”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进”,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打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稳中有进,
三次产业擂响“开门红”战鼓
过去一年,对江苏而言,是承压前行的一年。全省上下把牢三次产业定盘星,不断锤炼“金刚钻”,交出一份份具有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的发展答卷。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去年年初,省委一号文件释放重要信号:江苏“三农”工作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要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3条硬核举措随即落地见效——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去年我省通过“向技术要粮”实现粮食产量749.22亿斤,单产、总产双创历史新高;全年CPI累计上涨1.6%,涨幅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重要农产品中猪肉价格回归合理,淡水鱼、鲜菜价格冲高回落。
产业兴旺成为乡村发展重要发力点,展露出强劲活力——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中,我省去年新增南京市浦口区联合村等20个特色村镇,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新增21个,特色产业亿元村新增44个。
去年我省全社会用电量达7101.2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4980亿千瓦时,均创历史新高。国网江苏电力发展部统计分析处处长高骞认为,在疫情反复、“能耗双控”政策等冲击下,用电量仍实现快速增长,充分印证全省经济在较高水平下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过去一年,我省瞄准“双碳”目标,在绿色转型中推进工业质效稳步提升,韧性强、动能足的特征,在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加速集聚、跃升中充分展现。
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重点集群规模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提至六成以上,6个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全面推进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产业链领军企业加快成长,全省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62家。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屡屡取得突破。江苏支持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载体建设,新建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省级以上试点累计12家;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97家。
日前,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传来消息,去年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增长13%,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稳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7年位列全国第一。
现代服务业持续刷新经济发展新面貌。近日,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发布《服务业百强县(2021)》,我省以27席位列第一,连续17年蝉联“中国最强县”的昆山再次获得“单打冠军”。
过去一年,我省服务业新增重点项目104个,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旅游服务成为投资热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南京高端研发和总部经济、苏州信息大数据和品质化商务服务、扬州新兴科技服务和康体养老、南通智慧物流、徐州现代商贸会展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层次高、质态优的产业项目,集聚程度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去年1-10月,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5%,年内继续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从地区看,13个设区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正增长,以全年服务业增势擂响“十四五”经济“开门红”的战鼓。
做好结构优化“加减法”
一年来,在“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的主旋律下,全省上下继续求索,力争“进中求好、以进促稳”。
重大项目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1月4日,2022年首个工作日,我省召开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全省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80个,比上年增加714个;年度计划投资5720亿元,比上年增加1343亿元。
在苏州,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开工,建成后将加速推动创新链企业集聚发展;在扬州,华建天恒高端传动装备产业化项目开工,建成后将形成产出超40亿元……从太湖之滨,到运河两岸、沿海港城,在重大项目带动下,我省科技创新持续突破,实体经济更加稳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不断涌现。
以进促稳、稳中优进,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从以往的‘问规模、问产值’向‘问技术、问行业地位’转变,不片面追求投资规模和产值。”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显东说,今年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强链补链和符合“专精特新”方向的产业项目,更加注重产业项目的质态提升。
重大项目的鲜明导向,正是我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的生动缩影。过去一年,我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劲动能。以“集团作战”代替“单打独斗”,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我省正锻造出一条条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的产业链与供应链。
低碳、清洁、高效、安全,能源结构调整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框架下画出“以减促增”的高光曲线。目前,我省光伏装机超过1800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比例12%左右,到2025年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将达2600万千瓦;截至去年末,全省所有在建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我省海上风电装机达1180万千瓦,占全国“半壁江山”。
能源结构向“绿”而生,经济发展才能“轻装上阵”。一个个新能源重大项目的落地,一项项落后产能的淘汰,正不断增添我省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底气,彰显向经济高质量奋进发展的决心。
发动“主引擎”畅通双循环
1月10日,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启动,我省苏宁易购、汇通达等7大电商平台参与其中。苏宁易购南京大区总经理卞农感慨,这样的“消费嘉年华”在过去一年并不少见。
消费,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对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50%,连续保持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去年1-11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万亿元,增长16.6%,两年平均增长6.5%,规模居全国第二。
扩内需,稳外需。新年伊始,江苏外贸企业迎来RCEP“超级自贸区”带来的红利。1月1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泰国的一台混凝土搅拌机拿下全国首份RCEP项下原产地声明。凭借该声明,货物可在进口至泰国时享受关税优惠4.65万元。
RCEP实施首周,南京海关共签发原产地证书362份,证书金额3148.68万美元,预计货物将享受进口国关税优惠198.37万元。
过去一年,江苏外贸始终处于“高光时刻”。去年1-11月,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4.7万亿元,增长17.3%,两年平均增长9%,规模连续19年稳居全国第二。
外贸新业态令人瞩目——新培育认定34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3家省级公共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依托“市采通”平台累计出口超27亿美元,服务企业超2200家。徐州市获批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苏州工业园区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省国家级服务贸易载体增至13个,数量全国第一。
利用外资持续提质增效。去年1-11月,我省实际使用外资276.4亿美元,增长29.7%,两年平均增长14.9%,规模保持全国首位。
我省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联系愈发紧密。畅通东亚循环,我省梳理13条重点日韩资产业链,认定首批7家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去年实际使用日韩资占全国三成;招引龙头企业,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达331家。
“2022年,我省将继续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提升外资发展能级,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加快自贸试验区制度集成创新,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提升口岸开放水平;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实施RCEP协定。
新的一年,全省上下将瞄准向好向优,以更大力度、更强气魄的改革开放,激活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能。(记者 付奇 王建朋 沈佳暄 丁茜茜)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