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代表团:环境权益写入两高报告是重大突破

14.03.2016  13:46

  昨天下午,江苏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在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代表们一致认为,两份报告中给出了详实的数据、大量的案例,无论是在严惩贪污贿赂方面,还是在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上,报告都体现出高度务实的作风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代表们还就司法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绿色护航

  为资源环境撑起司法保护伞

  “高法报告第一次提到保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这是首次在报告中提环境权益的司法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前飞表示,“两高”报告都强调了环境司法,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支队长李晴注意到,两院在强化生态文明司法保障,实现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平衡方面做了极大努力。“从报告里可以看出,两院去年加大了对环境犯罪刑事打击力度,受理的环境资源案件大幅度上升。报告中,两院同公安、环保等部门共同强化环保联动执法,并开展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受理、审判,其中江苏就办理了3起案件。

  关键词:执行难

  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有关2016年的工作安排特别提到——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向执行难全面宣战,深化执行体制改革,提高执行信息化水平,规范执行行为,穷尽执行措施,加强信用惩戒,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无处逃遁,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樊篱。

  “这些年,解决执行难问题,首先解决的是执行财产查找问题,现在从全国法院来看,基本上能够实现被执行人财产的大面积覆盖,包括银行存款、不动产。”许前飞代表举例说,江苏已经和深交所、上交所联网,查找被执行人的证券资产等。同时,还和几十家单位联网,加大对被执行人信用惩戒。

  全国人大代表、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涛表示,“代表们听到这里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法律的公信力最终体现在执行。你只有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别人才相信你。

  关键词:医疗纠纷

  建议对部分法官进行医学知识培训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表示,过去几年,一些地方相继发生暴力伤医、打砸医院等恶性事件,社会影响恶劣,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愿意学医、愿意从医的人会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出现儿科医生荒,以后也有可能出现内科医生荒、外科医生荒等等。

  针对暴力伤医的行为,陈鑫代表建议,执法机关和医院建立更加密切和有效的联动,引导患者和家属依法维权,营造安全的行医和就医环境。

  陈鑫代表认为,医疗是一个特殊行业,专业性很强,本身又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在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上,部分法官可能存在医学知识盲点,这样有可能对案件的公正判决产生影响。

  法院已经对知识产权案件和环保案件设立了专门法庭,为此他建议:能否对部分法官进行必要的医学知识培训,让这些经过培训的法官,相对固定地审理医患纠纷案件。同时,建议聘任临床医疗专业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

  关键词:自由裁量权

  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控制

  陈鑫代表还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使用提出了看法。他表示,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在客观上对法官的良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医生一样,要求法官有良好的“责任心”。自由裁量权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灵活的权力,但“自由裁量”绝对不是“随便裁量”,更不是“随意裁量”。

  陈鑫建议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的控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法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实行合议制,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集体智慧,发挥院长和庭长的监督,避免单个法官自由裁量的主观臆断而造成畸轻畸重的现象,促进严格、公正执法。因为一个案件的不公正判决,就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关键词:司法人员安全

  建议为司法人员的安全保障立法

  今年2月底,北京女法官马彩云在住所楼下遭到两名歹徒杀害。近年来,对司法人员的人身伤害并不止这一例。许前飞代表建议,由两高提请全国人大专门制定司法人员安全保障办法,“对司法人员的保障,是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的前提。公权力的行使者如果得不到保护,公权力便难以保证。

  同样,司法人员的休息权、健康权、继续学习的权利也往往被忽视。

  “在有些地方,司法人员成了加班机器,基层不堪重负。如果不解决,影响的不仅是司法人员的休息权、健康权,还会影响司法公正和法律的公信力,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许前飞代表说。

  保障司法人员权益的呼吁,得到多位代表的关注。李晴代表建议,大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更好地解决司法工作人员的职业保障问题。

  他呼吁制定对公检法系统工作人员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关键词:案多人少

  建议出台法官办案激励措施

  会上,几位代表不约而同都提到,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案多人少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期得不到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盐城亭湖区雅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珍说,很多基层法官、检察官在“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他们的待遇和职业保障并没能与他们的付出相匹配。老百姓对公正司法的期待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落实法官办案终身负责制后,法官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等问题较为突出。她建议,除了进一步完善职业保障外,出台法官办案的激励措施,调动法官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的积极性,防止人才流失。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也认为,在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考虑案多人少的实际,建议在体现地方性差异的津补贴方面,应确保改革后司法人员仍享受与同城其他公务员一样的地方津贴待遇。

  关键词:保障非公经济

  确保非公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徐安表示,非公经济在稳增长、促转型、增财税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但由于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等影响,非公经济与国有经济在司法保护方面还没做到完全平等。如有些人把非公有企业当做“唐僧肉”,盗窃哄抢、敲诈勒索、侵占挪用企业财产;有些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向非公企业索要贿赂,不给好处不办事;有的官员对非公企业人士客客气气,“不吃、不拿、也不干”,使企业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服务。

  他建议,从制度上、激励机制上进一步厘清政商关系,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商交往的制度规定,促进官员坦荡真诚同非公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非公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更加重视非公企业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防止一着不慎,前功尽弃。(郑春平 鹿伟 金凤 安莹 陈兰兰)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