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互联网金融展开“护绿行动”

01.02.2016  14:20

  岁末年初的网贷平台倒闭跑路事件让投资者闻之色变,也让管理层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愈加重视。“不能处于灰色地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一抹绿’。”昨日,在南京举办的“赢在产融生态圈———中国(南京)绿色互联网金融紫金高峰论坛”上,互联网金融大咖们纷纷发声。

  建互联网金融绿色联盟

  近年来,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色产业逐渐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朝阳产业。互联网金融与绿色产业的结合会产生怎样耀眼的火花?

  “互联网金融将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中国金融启蒙中心理事孙芙蓉认为,我国未来每年绿色投资的需求将达2-4万亿元,其中财政每年将投入绿色产业3000亿元,约占15%左右,85%以上的绿色投资需要来自于社会资本。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才能有效地推动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

  面对绿色产业的机遇,本次论坛发布了《江苏省金融类协会关于共同打造绿色互联网金融宣言》,倡议打造江苏绿色互联网金融,共建江苏互联网金融绿色联盟。同时,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横向联合,共同启动“江苏省绿色互联网金融‘产学研共建、十百千万工程’高层次领军项目”。

  对此,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陆岷峰认为,绿色发展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金融则是践行普惠金融的内涵要求。通过整合江苏的互联网金融资源,优势互补,努力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设立“绿色监管”红线

  传统监管思维将扼杀互联网金融,发展绿色互联网金融,更需要有绿色的监管思维和模式。

  谈到对绿色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措施时,经济学家、著名财经评论家余丰慧表示,当务之急不是出台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意见之类的东西,而是要尽快改革修订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制度规定。比如:现有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已经使得一些网络银行错过了筹建民资银行的首班车。此外,对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网贷监管政策,一定要理性对待,不能因为专项整治就影响到行业发展,更不要把P2P网贷与互联网金融混为一谈,从而全面否定互联网金融。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闫海峰认为,监管制度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保障。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遵循“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监管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创新,而非限制其发展。同时,法律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准绳。金融法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要从法律定位、监管主体、准入机制、业务运转流程监控、个人及企业的隐私保护等方面健全法律机制,明确执业底线和红线,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提供法律依据。

  打造“产融结合生态圈

  绿色产业如何才能与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论坛上,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尤兆丰阐述了自己对产融生态圈的独到见解。

  尤兆丰认为,产融结合是实体产业和金融业跨界联盟整合的产物,指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和协作,通过横向、纵向的产业链整合,使得各生产要素以及复合型人才在跨行业间相互渗透,相互进入对方的领域,最终形成产融实体的经济现象和趋势。一方面,产融结合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通过产融结合,往往由于成本提高的速度远远低于业务规模的扩张,使得产融结合运作起来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产融结合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由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运转周期不尽相同,产融结合后,可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产融双方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可能互有余缺,通过有效整合,可以使各生产要素创造更大的价值。

  产融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互联网金融与绿色产业的双赢?尤兆丰说,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产融结合需要基于产业集群的分工,基于链式的专业化,有效将互联网作为促进“产融生态圈”发展的载体,从而打造出“互联网+产业+金融”相互融合的综合商业模式。这一模式用移动互联网的分布式协同方式,把业务流程化,把流程模块化,把模块数据化,让企业与企业连接,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和集成。

  通讯员 史丽霞 经济报记者 朱彬彬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