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也曾经有过一场“平型关大捷”

25.07.2015  14:11

  八路军115师奔袭青口镇歼敌近千,“十八勇士”悲壮血战留下“抗日山”传奇

  青口

  大沟

  朱堵

  兴庄

  115师将士战地留影。

  红色为八路军一纵行进路线。

  蓝色为日占青口城与周边据点。

  在抗战伊始的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于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歼灭1000余人,取得抗战首胜。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国军民为之一振,“八路军115师”这个番号也永载史册。

  进入相持阶段的1941年3月,这支著名的军队从山东悄然进入江苏连云港地区,这次他们又将给侵略者带来什么样的打击呢?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

  115师从山东转移连云港,打出一片新天地

  青口镇就是今天连云港赣榆区的中心,1940年年底,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当时,百团大战刚刚告捷,日寇开始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因此,时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八路军115师代师长兼政治委员的罗荣桓,于1941年3月初率领部队与中共山东分局转移到连云港。

  罗荣桓的计划是避其锋芒,击其软肋。青口是陇海铁路终点——连云港附近的重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了扩大滨海抗日根据地,使抗日力量在此成功立足,115师向青口及其沿海地区发动攻势作战。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和山东纵队第二旅一部配合作战,采用突袭战术,作战单位分为3路纵队,1纵队主攻青口,2纵队攻取青口以南各据点,3纵队在青口、赣榆县城之间阻击增援之敌。

  与此同时,日军对八路军的动向丝毫没有察觉,防守力量仍然空虚。在115师进入连云港地区后,我军的兵力实现了局部优势,达到敌人的3倍。在这一形势下,青口战役打响了。

  没有重装备,手榴弹捆起来成“秘密武器

  3月19日晚,1纵出击。八路军战士们以极快的速度攻下海头,继而又拿下兴庄、朱堵、大沟、寺后等据点,并击退一股前来增援的敌人。几天之内,推进深度长达20多公里,将青口外围敌人大部分据点扫清。

  3月25日晚10点,1纵向青口发起总攻。八路军战士们冒着炮火,强渡护城河,用几枚手榴弹捆在一起做成的“集束炸弹”和密集火力压制城头敌人,很快从小东门和东北角攻入城中。经过街市战,八路军一步步将敌人逼至炮楼。战士们再次拿出集束手榴弹,一股脑扔进炮楼,巨大爆炸声后,冲进去将残存敌人歼灭。

  激战竟夜,八路军毙、俘敌大部,将残敌压缩在西南和西北两个角。

  在战士攻城的同时,日军开始增援。25日当晚,一股增援日军被击退。26日拂晓,敌又以坦克2辆,大炮4门,汽车20多辆,400余人的兵力绕道海边,在海军一部配合下,从侧后袭来,遭到八路军迎头痛击。此时,青口城内八路军把敌人弹药库里的大炮和弹药全部运出后,即迅速撤出青口。

  直至4月1日,日伪最后一次反攻被击退,青口战役以胜利结束。在这场为期近半个月的战斗中,115师毙敌800余人,俘虏800余人,缴获大炮3门,步枪800余支,驳壳枪40余支,毁敌汽车2辆,子弹和军用品无数,以及数万斤军粮。战役结束后,陇海铁路以北地区大部分为八路军控制,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并且打通了从海上与苏北及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青口十八勇士”永被铭记,留下一座“抗日山

  青口战役是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但也出现了悲壮的一幕。1941年3月26日上午,八路军的预期目的已达,撤出战斗。负责进攻敌人碉堡和掩护搬运战利品的教导二旅六团一营一连第一排排长及第二、第七两个班共18人,已攻至青口镇火叉巷,因失去联络,未能接到撤退命令,被日军几百人包围。他们冲击数次,未能突出重围,最后守在一个院子里。战至黄昏,毙伤日伪军近百人,子弹全部打完后,此时战士牺牲7人。排长与二班副自杀殉国,机枪班长原飞友、战士孟兆阁、孙玉琨、李会元、马培元、孙鸿太、何北生、张秀阁等把枪拆毁,分散隐蔽到老百姓家中。日伪军逐户搜查,8人被搜出,1名战士被青口镇市民庄氏救护,次日上午送出青口镇归队。

  敌人用狼狗咬、钉鞋踢、铁锤敲等酷刑折磨被搜出的8人,他们誓死不屈,痛骂敌人。日军把6天6夜水米未沾、浑身是伤的8名勇士,用铁丝绳绑在木桩上,准备第二天烧死。4月10日拂晓,孟兆阁、原飞友、孙玉琨、李会元4人挣脱铁绳逃出,孙玉琨、李会元在铁路边牺牲;孟兆阁被驻东海县八路军某部救护,不久牺牲;原飞友两脚伤口感染不能走路,爬到赣榆,被群众送至老六团,但因伤势过重,第二天就牺牲了。

  青口战役胜利后,滨海军民为缅怀牺牲的同志,特别是青口战役“十八勇士”,提出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的建议。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亲自选址,跑遍赣榆、莒南、临沭3县边界山区,最后选中赣榆县马鞍山巅,此后这座山被命名为“抗日山”。

原标题: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