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③:门槛提高后,“门”后有什么

23.09.2017  14:34

  交汇点讯 从“点题”到“破题”,从构想到全面布局,江淮生态经济区为江苏的区域规划和发展,锚定了一条绿色升级与特色致富并行不悖的开创性思路。水脉延绵、湖美景幽、园区林立的朝阳万象下,“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奔腾气息,随这一区域发达的生态水系,淌过广袤的热土。

  然而,提高门槛、转型发展,一改从前重量轻质的传统模式,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简易工程。“门槛不高时,这里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相较苏南就有一定差距,提高门槛之后,靠什么来吸引绿色、高端要素?”这并非少数人的担心。如何在提高门槛的同时,守住发展的底线、注入发展的血液、秉持发展的耐心、调动发展的热情,确实是“万里征途”须反复研磨的时代课题。

京杭大运河宿迁段。网络图

   要变革,就要提高门槛

  长期以来,基于传统梯度转移理论,久处承接转移产能的低梯度地区,苏北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量一直相对滞缓。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如期换来产值的强势走高,苏北与苏南之间,经济鸿沟未见显著消弭。面对过去不尽合理的发展模式,面对百姓对生活质量和收入增长的“双高”要求,深刻变革,成为眼下全面协调、共同前行的唯一出路。

  “党代会后我到各地调研,很多同志都谈到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要有新的谋划和布局。”这是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李强书记的肺腑之言。

  十八大以来,生态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深入人心,回望江淮大地,曾经各自为营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为这片区域提供持久动力。李强书记用一句“提着篮子选好菜”,生动指明,提高区域产业水准、把好生态特色之门,就是下一阶段区域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发改委主任朱晓明坦言,绿色发展是解放该区域生产力的优选动能,在多年来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反观,“江淮地区自然禀赋好,它生态方面的价值对全省而言,比其他方面的价值更加突出”。就此,“1+3”区划发展蓝图中唯一直接打出“生态”标志的区域现身江淮。

  凡遇转变之处,就有破冰之痛。“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首先要实现发展思路和路径的转变,各地应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研究各自的功能定位。”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寿荣解释说,通过区划功能定位,提高产业布局门槛,要把适合江淮生态经济区的绿色产业、主题产业引进来,把定位不同和不适宜发展的产业换出去;同时,江淮生态经济区要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提高行政规划和政府工作管理考评上的门槛,从过去“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向今后“生态建设也是成就”的长效发展观过渡。

  产业布局和政绩考核有了顺应时代变革的新思路,质量兼顾的区域建设新要求就有了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江淮要成“绿心”,门槛就是保障。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介绍,近年来,他们坚持特色打造,充分运用“生态+”“互联网+”“旅游+”等新模式,推动了精致农业、电子商务、民宿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此,他们围绕生态经济发展对县乡机构进行了集成改革,推动乡镇差别化组建机构,并积极推进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改革,积极探索路径转换的新路子。

2017年2月28日,江苏省淮安市澳吉尔绿博园的工作人员在温控大棚内管护立体栽培的蔬菜。新华社发(周海军 摄)

   要增量,就要耐心创新

  时至今日,江淮大地“手无寸铁”成为当地人最大的痛点。交通运输的不便利,限制了人才的流动,抑制了高端产业的进入。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推进,随着一批批铁路项目的启动,可以预期,宿迁、淮安、盐城等地都将进入高铁时代。连徐高铁,连淮扬镇、徐宿淮盐等铁路网线也正处于紧锣密鼓地推进过程中。

  互联网,同样是时代班列赋予的一把尚方宝剑。如何用好,事在人为。2015年3月,“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始作为一项施政理念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俯首江淮大地时,仍然发现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可以在“互联网+”现有基础上再做文章,往深处走,走出一条现代化产业链;往广处走,踏出一片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

  增量,是谈到发展大家最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利用好生态禀赋、确保生态美的同时,促成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在数量上能有直观反馈?章寿荣觉得眼下慢不得,但也急不得。他告诉记者,谈经济增量和区域吸引力,首先要有大局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的同时,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要认识到“不论是由基建还是由生态换来的财富,都将是可观的长线收益”,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薄弱,很多方面不能越过先抓基建的环节直接谈短期速效的投资回报,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擅于抓住大的发展机会带动横向配套发展,例如高铁和互联网就是带动一系列“农业+”“旅游+”“生态+”等行动计划的关键;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尤其对回报周期较长的项目,要多鼓励,也要沉住气、憋足劲、潜心推动创新的孵化。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曾经威震一时的人口红利消退了,依靠创新驱动的技术红利却跃然涌现。与此同时,江淮大地上深厚的农业基因和优质的旅游资源,也在新定位的召唤下熠熠生辉。阜宁县委书记顾支岭表示,“作为生态生态区,发展的门槛肯定会有提高,但科学严谨地规划一幅可供江淮人民永续发展的蓝图,却带来了令整个区域进化升级的可能”。

淮安经济开发区。网络图

   要稳进,就要完善气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推进会后,区内不少地方围绕新定位下如何行动已经忙碌起来。

  “我们重点关注产业、人才和机制三个方面,这也是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所在。”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介绍,特色产业培育将是重中之重,工业主抓生态化改造,农业主抓结构调整,服务业主抓生态旅游。深入实施“泗水英才”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打好政策、招引、效益、服务“四张牌”,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在外成功人士以及乡贤到泗阳创业发展。体制机制也将迎来深度变革。“初步打算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组建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产业等机构,打破部门、身份和岗位限制,实行统筹调剂、分类管理;同时,聚焦现代农业、生态廊道、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制定出台乡镇特色发展分类考核办法。

  不过,多位生态经济区内的受访者也向记者坦言“机遇与压力并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资金投入的压力。前期投入会很大,短期又难有收益;二是技术操作的压力。生态经济发展是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可循,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等一些关键性工程的实施,要产生预期的效益,外部常态化的技术支持和操作辅导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区域内普遍缺乏相关资源;三是同质竞争的压力。大家都在抢抓机遇,会否出现都去引培绿色高端产业,为了吸引项目搞优惠政策的竞争……

  对此,章寿荣给出了部分答案。他认为,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统筹每个市县的主导产业,推动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和特色化建设。对于地方财政压力,则可把PPP模式引入,同时加大省里的专项扶持。对于人才招引,鼓励“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也可以根据特色产业搭建平台,和域外高校对接互动,鼓励高校人员前来创业。

  门槛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区域发展门槛的提高、产业进入门槛的提高,也正是创新思路、调整策略、助推智慧、技术、资本、人才、政策等要素实现全方位对接,使区域发展气候更加宜人的珍贵契机。

  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江淮生态经济区未来可期!

  见习记者 李睿哲 交汇点记者 杭春燕

标签:

编辑:顾志铭

刘聪调研国土资源保障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
    为深入贯彻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国土资源厅
抓住发展“魂” 做足“水”文章
  聚焦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②    环保厅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聚焦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①   环保厅
让这方水土更加令人向往
   五论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新华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