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街道:绿水青山间发展“美丽经济”

09.01.2016  10:05

  近日,一股较强冷空气来袭,气温明显下滑,对南京市江宁街道朱门社区羊糕制作者贾德龙来说是件好事。“做羊糕啊,冷凝有讲究。前些日子就有人打招呼说要买羊糕了,趁着这几天温度低,我赶紧做出来。”贾德龙一边将冷却的汤料倒入羊糕模子等待风干,一边告诉记者。自从朱门农家被建设打造成美丽乡村,村里迎来了不少南京市区和安徽等地的游客,而羊糕这一特色农产品也成为抢手货。

  其实,不只是朱门农家,江宁街道的黄龙岘、花塘稻香村等也陆续“绽放”,结出了“生财果”。

  岘里人家美丽蝶变

  黄龙岘村位于南京市的西南部,毗邻安徽,曾经是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村里有52户农民,周边茶园2400多亩,当地村民多以种茶、制茶、售茶为生。2013年初,黄龙岘村被江宁区政府确定为新一批“金花村”后,岘里人家发生了美丽蝶变。

  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成为黄龙岘的发展方向。村里因地制宜,重点以茶文化发展为内涵,着力打造集茶道、茶艺、茶叶研发、生产、展销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庄。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黄龙岘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把丰富的山水资源、农业资源变为产业优势,构建成以品茶购茶、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科普为主要功能的开放型绿色生态走廊;打造“布局优美、环境秀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农村生态环境田园化、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居住城市化”的新农村。

  在充分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黄龙岘村对村庄环境进行优化、绿化、美化。以原有村庄中心干道为基础打造茶文化步行街;以村庄中心空地为基础建设休闲广场、停车场,有效转变了茶农的生活方式。村里拆除了猪圈、厕所、危旧房,出新房屋33户;进行溪流整修,重现了黄龙岘村山间溪流的景观。并对污水、电力、电信等管线进行了上改下,使得村里的天空、视野更加开阔。在竹林、茶园间修建观光茶道,使游人能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享受茶文化生态自然之美、茶乡风情温馨之乐。

  “闻茶香、品茶味、悟茶道。让炊烟袅袅的山村,茶香四溢。我们力争建设成为金陵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黄龙岘村干部汪传平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山里农民华丽转身

  “慢走啊,下次再来!”黄龙岘四海酒家农家乐老板王波笑着送走了一拨客人。在建设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之际,在外打工的王波嗅到了商机,毅然回乡创业。2013年5月,四海酒家作为黄龙岘第一家农家乐开门迎客。一晃两年多时间,黄龙岘52户村民已开出了农家乐39家、客栈7家。

  美丽乡村建设,让绿水青山变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如今,黄龙岘农家乐经营户年纯收入少的一二十万,多的有四十多万。不仅有更多像王波这样在外打工的壮劳力回乡当起了老板,周边村子200多名农民也在黄龙岘做起了“兼职”。村民感叹道:“过去人家听到黄龙岘就摇头,大姑娘早早就嫁出去了,村里的小伙子只能去外地找老婆。多亏了美丽乡村建设,让黄龙岘乌鸦变凤凰。

  据介绍,黄龙岘的开发建设坚持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特别注重“四结合”发展原则,即做到自然环境修复、保护与地方人文典故挖掘相结合;完善农村产业结构与开发特色农业相结合;政府企业主导经营与村民收入倍增相结合;保持原有生态与完善健全配套设施相结合。经过开发建设,最终达到环境增优、资源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生态资源化为红利

  登上朱门直山山顶鸟瞰,连绵起伏的青山间,一座座清新别致的农家小院隐约可见。茶园、果林、水库像一颗颗珍珠泛着波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宁街道将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为发展红利,向生态要发展,向生态要财富。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江宁街道深挖民俗文化特色,做强品牌旅游产业,以弘扬乡村文化留住乡愁为主线,大力发掘和打造黄龙岘“茶文化”、朱门“明文化”、花塘“红楼文化”等一批具有江宁独特烙印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江宁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街道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内涵,用生态产业引爆群众的“美丽经济”。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街道接待旅游人次达500多万,累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40多亿元,尤其在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后,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新年伊始,记者在黄龙岘绿一湾土菜馆碰到正忙着采购土鸡蛋、茶干、面条等土产品的老板刘丙全。“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农家乐成为香饽饽。这春节前,我要备足年货,迎接城里人‘下乡过大年’!”刘丙全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通讯员杨 浩 张磊 江苏经济报记者陈 阁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