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农贸市场加强电子秤管理 杜绝“缺斤少两”

01.09.2016  15:40

电子秤因其方便、快捷、精准等特点而进入市场,但有不法商贩玩起猫腻,让本来精准的电子秤变成“问题秤”,以此坑害顾客,谋取私利。近日,江华农贸市场管理部门多管齐下,加强对电子秤管理,杜绝“缺斤少两”现象的发生。

 

买了18元的肉 回家上称只有17元

 

家住人民公园附近的李老伯,每天早晨都会到江华农贸市场买菜,有一家肉铺是他经常光顾的,李老伯觉得这家店主人不错,老板热情,他对这家店也很信任。前几天李老伯像往常一样来到该家肉铺前,肉铺老板和妻子又热情地招呼他,当天五花肉价是15元一斤,肉铺老板切好放电子秤上走了一下,“18元3角,李老伯你是老顾客,就给18元吧!”肉铺老板笑着说道,李老伯也没多想,直接付了钱就回家了。

 

回家后,李老伯和老伴闲聊,说起热情的肉铺老板,老伴提醒他:“你长点心,人家过分热情很有可能有问题!”老伴的话提醒了李老伯,他自己在家称了一下刚买回来的肉,谁知称完一算,肉只值17元,李老伯气愤地说,“随便一试就短斤少两,做生意也太不老实了!

 

李老伯拎着肉找到老板说理,肉铺老板当时不承认,一番理论后,心虚的老板忙切下一块肉补给李老伯,李老伯又到市场公平秤上称了一下,还少三毛。“今天我就要和你较真一下,你的秤一定有问题!”李老伯当即和老板起了争执,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肉铺老板也急了,他将钱退给李老伯,忙称不卖了。李老伯则称,这家店如此欺骗消费者,他以后再也不会光顾了。

 

市场不定时抽检 问题电子秤将曝光

 

对此,记者采访了江华农贸市场的负责人王卫国。他说,因电子秤计量不准而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投诉。计量部门每年都会对电子秤核检一次,市场每季度也会对所有商贩的电子秤复检一次,并贴上封条。绝大多数商贩都是守法经营的,但也有部分耍小聪明的商贩,钻空子在电子秤上动手脚。

 

为了保护顾客利益,江华农贸市场广泛征集意见。针对市场内的电子秤“缺斤少两”的问题,市场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王卫国称,他们将统一对市场内的电子秤进行清查,改原来的季检为月检,每个月还会增加不定时的抽检,检查时间不定,商贩自然也会有所顾忌。同时增加一些配套制度,如发现商贩有缺斤少两的行为,除了要求商贩补足分量之外,还会对其罚款以示惩戒,责令其向顾客赔礼道歉,对个别情节特别严重的将报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理。

 

另外,江华农贸市场还将利用电子滚动屏幕进行宣传,将一些常见的电子秤“作弊”方法告知顾客,对不诚信经营商家,将对其进行曝光处理。王卫国说,采用这样的处理办法,一方面是提醒顾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督促商家合法经营、诚信待客。

 

电子秤暗藏猫腻多 市民可拿手机测试

 

记者从市计量所了解到,目前,市场上还是存在电子秤作弊现象,多发生在水产区。市计量所计量检定员戴伟介绍,不法商贩将秤内的正规芯片换成作弊芯片,操作者在开机后输入特定密码或使用遥控器遥控,就能使称量虚增20%至40%,而断电后再重启,秤又能恢复正常标准。这类秤外观、零部件和普通电子秤无异,查处难度很大。

 

计量所工作人员建议,市民在购买价格较高的产品,如鱼虾蟹或者禽类等的时候,可随身携带一个小砝码或者利用手机测试。在称重之前先对秤进行测试,如果显示重量比手机实际值重,说明这个秤会“吃秤”。在商家进行宰杀加工前到市场上配备的公平秤上进行复秤,避免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戴伟介绍,集贸市场上的电子秤每年检定一次,市民如果看到秤上有绿框合格证、无撕开痕迹并在有效期内,表示它是一台放心秤。若遇到商家使用的电子秤无厂名、厂址、商标等,可拒绝在此类秤上称重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全媒体记者朱凌云摄影朱其 通讯员陈希明)

 

除了技术作弊之外,记者还了解到几种常见的电子秤“作弊”手法:

 

垫角法:故意将桌子放斜,或将秤垫高,造成缺斤少两;

 

连盘出售法:故意不将秤盘放在秤上,待顾客购物后,按下单价,连盘带物一并计算;

 

留底数法:先储存底数再计量商品重量;

 

冲击法:空秤时将商品重重地丢进秤盘,冲击力使得重量数瞬间被人为地加大,顾客还未来得及细看,商贩迅速将商品拿起,报出价款;

 

遮字幕法:故意将杂物堆于电子秤显示屏前,使顾客看不清单价和数量,随后商贩乱报重量和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