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汉服行汉礼对对联 药大学生暑期传习国学文化忙

17.07.2015  20:57
  中国江苏网7月17日讯(记者 王千榕) 在典雅悠扬的古曲音乐中,身着汉服的美女们或翩翩起舞,或表演茶艺,或演示礼仪……莫非这是穿越到了古代?错!这是发生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的真实场景。这一形似穿越的场景再现者,正是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国学社的大学生们。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南京六朝博物馆,迎面就见宽敞的一楼大厅北面步行楼梯下,有1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伏案工作。长达10余米的条桌上,摆满了这些“小老师”亲手制作的剪纸、中国结、发簪、汉服折纸等传统手工制品,一些“好玩”的小学生们不时前来学习这些手艺,所有制作材料都是由志愿者们免费提供的。

  在一楼大厅的东北角,志愿者们还设立了对对联和中药猜谜活动区,出自中华传统典籍的诗句和以中药为谜底的谜语,吸引着前来“晒”国学“存量”的大人和孩子。一位年近半百、自觉“余额不足”的阿姨,当即从书包里掏出ipad“充值”,被志愿者友好地告知“百度”后提交的正确答案不能换取小奖品——香囊时,她仍在一个劲儿地“百度”,并说“百度也是一种学习嘛”。

  一楼大厅西面的LED大屏前是天然形成的表演区,中国药科大学学生表演的《礼仪之邦》、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表演的《相和歌》等汉代舞蹈,吸引了前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驻足围观。记者看到一个虎头虎脑的“小胖墩”席地而坐观看表演,便上前打探。孩子的母亲告诉记者,他们母子二人是从湖南岳阳专程赶来南京参加“亲近母语2015三国文化夏令营”活动的。昨天下午刚到南京,今天她便带着孩子来到六朝博物馆,恰好碰上了药大国学社的大学生们在这里举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年夫妇告诉记者,他们原本是上海人,自1960年大学毕业分到南京十四所工作至今,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南京”。今天他们是陪着外地来宁的亲戚参观六朝博物馆的。老太太还一个劲儿地跟志愿者说,能不能提供拍摄质量好一点儿的图片和视频给她,她要放到微信朋友圈,“让亲朋好友都知道,我们来六朝博物馆了,看到汉代章服礼仪表演了!”据药大国学社分管外联工作的社长丁同学介绍,六朝博物馆是他们今年社会实践活动的第四站,此前他们已经到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位于云锦路的南京云锦博物馆和位于乐山路的金陵图书馆开展同类活动。“可能是南京市博物馆所在的朝天宫地区周边居民比较集中吧,在那里开展的活动更受老年人追捧。金陵图书馆一楼的儿童阅览区孩子比较多,在那里开展的活动更受孩子们亲睐。”丁同学说,本次在六朝博物馆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三天,今天是第二天,“明天上午10点20分将上演压轴大戏——教美少女做美美的发簪,市民朋友,这个周末千万别错过哦!”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