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日志|反腐永远在路上 山东广电副总编王英被“双开”

03.08.2017  10:12

[ 媒体关注]

  中国纪检监察报 :"永远在路上"是对一切质疑的最好回击

  大型政论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把黄兴国、王珉等贪腐高官推到前台,现身说法,引起干部群众热议。人们的突出感觉是,“打虎”力度不减,“拍蝇”节奏加快,“猎狐”合围收紧……反腐败斗争攻势凌厉,高压持续,牢牢把握着主动权。

  当然,也有一些疑惑。议论较多的:一是,这几年抓贪治腐大快人心,但感觉好像越抓问题越多?二是,有些官好像什么道理都懂,为什么轮到自己时,违法乱纪蠢事却照样干?三是,怎样理解“不是一阵风”与“永远在路上”的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请教了有关专家学者,还展开充分讨论。

  其一,这几年反腐败斗争,我们党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量,取得了巨大而显著的成效。从十八大闭幕不到二十天就有高官落马到今天,已经有二百多个中管干部受到党纪国法制裁。还有一批违纪违法的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受到处分或法办。应该说,数量不少。

  一方面,正如不少巡视反馈报告所说,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突出,已非一日。导致“问题干部”存量增加,腐败案件多发频发。另一方面,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面进攻“疏而不漏”,一个案子带出一串腐败分子。所以,问题集中暴露,腐败分子成堆挖出。

  反腐败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是负面势头被有效遏制,腐败存量得到比较彻底清理;同时,正面力量愈发茁壮强大,腐败增量大幅减少。

  其二,分析贪腐案例更感到人的复杂性。有的人压根儿就是混进队伍的坏人,而不少人是随着客观环境变化浑然不觉蜕化变质的。

对领导干部来说,应该懂道理、讲道理,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有遵从、有底线、有敬畏,约束得了自己的行为,管理得了自己的欲望。领导干部不能克己律己,权柄就是害人害己的利刃。

其三,“巡视不是一阵风”形象而明确地说明,依照条例,巡视作为从严治党重要举措将更加规范化和常态化。从严不是阶段性概念,不会今天紧明天松。虽然一段时间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突出问题和治理重点会有所不同,但力度不会减,节奏不会变。“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

  “永远在路上”——对党的肌体来说,是强身固本的根本保障;对干部而言,是党性锻炼的终生课题。(本文有删减,全文见 http://www.ccdi.gov.cn/yw/201708/t20170803_104139.html

 

中国社会科学报:筑牢反腐倡廉的坚实防线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主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河北省纪检监察学会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廉政研究论坛日前在冀召开。来自科研机构、党政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130余人围绕“党风廉政建设的突破、创新与展望”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形成反腐败压倒性态势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坚持“四种形态”高压反腐

  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四种形态”强调要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既是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又在实践上推动了纪律审查工作的重大转型。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治理与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彦坤表示,要让“四种形态”贯穿全面从严治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静认为要通过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协同化建设来完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重视政治生态“软环境

  政治生态是影响执政党生存发展的“软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河北经贸大学纪委书记李继中认为,涵养政治生态应当加强政治理念文化、政治制度文化和政治行为文化建设。(本文有删减,全文见http://ex.cssn.cn/sklt/201708/t20170803_3599712.shtml)

 

 

中国网:设置多渠道投诉 突破“微腐败”瓶颈

  8月2日,在安徽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当涂路社区,工作人员在居民区里设置“微腐败”投诉箱。为严防群众身边“微腐败”,和平路街道纪工委开展集中整治和查处“微腐败”问题专项行动,通过在社区及为民服务大厅设置举报信箱、设立网上监督受理平台、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畅通监督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监督。(8月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腐败虽“微小”,它往往导致好政策“走样”“走偏”、甚至夭折在“最后一程”。因此,像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当涂路社区一样,设置多渠道投诉,打通“微腐败”最后一程,突破“微腐败”瓶颈势在必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的微腐败”虽小,却伤害党的群众基础,动摇党的执政根基。需要全社会共同监督。而在当涂路社区,工作人员在居民区里设置“微腐败”投诉箱等,就是方便广大民众近距离“投诉”。

  设置多渠道投诉需要的是勇气,设置多渠道投诉需要的是胆识,于民于己都好。窃以为,要想让有关法律规章真正得到落实,杜绝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突破瓶颈,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和长效的追究机制。要有让投诉人满意的监督者,还要有让投诉人满意的监督机制。

  总而言之,基层镇府和社区无论民众怎样投诉,最终及时处理是关键,要避免“微腐败”滋生成长为巨腐,就必须尽早对其进行“大扫荡”。对内要不断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基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从政行为,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防腐”能力。对外要加强社会监督,设置多渠道投诉,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对基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监督中来。如此,才能通过各方面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在阳光下行使权力,打通“微腐败”最后一程,突破“微腐败”瓶颈。(本文有删减,全文见http://media.china.com.cn/cmsp/2017-08-03/1106833.html)

 

东北新闻网:把好“作风关口”,生活纪律不容轻视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不把生活纪律当回事。有的酒后打架滋事,有的沉迷于扑克、麻将等娱乐活动,还有的殴打妻儿父母……。有些不当行为看起来似乎是小事、私事、家事,但实则影响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风气,透支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生活纪律同样是党的纪律。踩红线、破底线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查处。(8月1日中国青年网)

  对党员干部来说,纪律和规矩就是行为的底线,它是一个硬约束。生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的一种,而党员干部的底线就体现在日常点点滴滴中,一言一行里,从被查处的案例来看,比较普遍的是经济上的贪腐大多与生活上的腐化有牵连,正是因为生活作风不严谨,没有严守规矩。

  作为党员干部,其日常生活作风就是其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的表现,一个生活作风严谨的领导干部,其工作作风也势必是严谨的,其所代表的干部形象也势必是正面的,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良好的。

  生活作风腐化是干部思想蜕化变质的开始,腐败从小处一点一滴渗透影响干部思想,导致干部思想感念滑坡、心理失衡,在消极腐败的生活方式上放纵自身欲望,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不归路,违背了党员的义务和宗旨。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牢守思想政治底线,严于律己。若不把生活纪律当回事,做出一些自以为是“小事、私事、家事”的行为,那么久而久之很容易走上由小及大的犯罪道路。

  作为党员干部,要从小处着手,防微杜渐,加强党性修养,以严格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约束自身日常行为,提高道德修养;守牢底线,把好“作风关口”,将生活作风问题扼杀在萌芽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生活中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不心存侥幸,警惕各种诱惑、不被腐化侵蚀,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生活中的“简单人”。(本文有删减,全文见 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7/08/02/0200046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