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抄写地引热议 市政府还是明故宫

23.06.2015  10:15

      “手机数码一条街”丹凤街,藏身于街巷的文德里……在南京,一条街道、一个小巷,可能就是一部名著的诞生地。眼下,南京正在举行50部“传世名著”评选活动,接下来计划为这些名著找“”,立标志牌。6月21日,文史专家和市民代表一起进行了实地考察,为传世名著的“”选择最佳地点。

        市政府还是明故宫,专家“”了起来

        提到《永乐大典》,不少人都知道它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它的诞生地就在南京。对于这本书的抄写地,有人说在国子监,有人说在文渊阁。在北京东路41号市政府大院里,两位专家各执一词,一度还“”了起来。

        南京市作协副主席、文化学者薛冰认为,标志牌在市政府这一片比较合理,因为当时的国子监就在这一带。“这本书编纂时间长,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抄写,当时主要是请国子监的监生来做。据记载,大约有3000人参与抄写,这就需要一个很大的地方。

        据悉,《永乐大典》是用明故宫文渊阁藏书编写而成。“藏书在文渊阁选的,抄写主要在国子监。”薛冰说。

        不过,南京史专家、南京社科院科研处处长邓攀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抄成书全部是在明故宫的文渊阁完成的。

        “文渊阁当时是翰林院下属的,相当于皇家图书馆。《永乐大典》涉及的书大概有七八千种,这么多的书,如果拿到国子监来抄写,不太可能。”邓攀此前专门查了《明实录》、明人文集等相关史料,发现不少资料提到了抄写永乐大典的人。这些人因为书法好,被选到文渊阁(有的记“秘阁”、“文馆”等,均指文渊阁),参与抄写《永乐大典》,后来因为有功,其中有些人还被送到国子监去读书。

        3000多人究竟在哪里抄书?

        “文渊阁不太可能容纳3000多人抄书,且宫里警卫森严,这么多人去抄书不现实。”对于上述说法,薛冰提出不同意见。他解释说,北京的文渊阁有三层,基本是按照南京的文渊阁来设计的,那么大概可以推断,文渊阁地方不是很大,且主要用于藏书,肯定不止七八千种,所以,“编的人在文渊阁选书,具体抄的人在国子监,这样比较现实。

        对此,邓攀表示,国子监有不少学官和学生参与纂修《永乐大典》,但要说在国子监抄书,没有史料支撑。对于文渊阁能否容纳3000多人的问题,邓攀认为,明故宫文渊阁应该是体量很大的建筑,“可以把书堆成一圈,人在中间抄,或在文渊阁旁搭临时建筑用来抄书,或者在别的殿阁,附近就有文华殿。

        此外,邓攀认为,3000多人是前后一共参与的人数,很多人是陆续征召的,也有中间退出或去世的,而且参与者也不都是抄书人,还有找书、编书的,有史料记载真正抄写的就1300多人,“他们还可能轮班倒,或者几百人一起抄。

        对于文渊阁的位置,目前没有考古参考。邓攀认为,根据北京文渊阁形制和史料记载,大概在午门公园奉天门遗址向东不到100米的地方,“估计在中山东路明故宫的东入口”。

        对于专家的不同建议,南京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卢海鸣表示,根据《国子监志》记载,国子监生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写工作,但没说具体地点,具体立标志牌的地方还要再作考虑。“或者两边都可以设标志牌。”卢海鸣说,这也是一种创新。

        科学社旧址藏身居民小区

        《永乐大典》的选址让人颇为“纠结”,但还有几本传世名著的选址,专家们的意见几乎一致。比如,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首都计划》,有专家建议,在总统府立标志牌。总统府展览研究部部长刘刚认为“非常适合”。他认为,“首都”代表一个政府,而总统府恰能代表民国政府,行政院曾设在这里。

        书画界闻名的“十竹斋”,其主人胡正言的家在哪里?站在丹凤街与北京东路的交界口,专家们认为,大致范围就在丹凤街入口附近。邓攀表示,明末清初,南京的书坊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国子监附近。“丹凤街在五代宋元时期是出城大道,明代时也是通往城北的主要干道,正处于国子监西边。而且丹凤街口符合十竹斋在鸡笼山侧的历史记载。胡正言来这里一是居住,二是到国子监读书,三是印书,他不是单纯的商人,还参与编辑。

        《科学的南京》是第一部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打量南京的文集,在哪儿树标志牌合适?专家们带着市民走街串巷,在珠江路附近的文德里小区找到了编纂单位中国科学社的旧址。当年的小洋楼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居民楼。“中国科学社总部在南京,一开始办公地点‘打游击’,1919年,北洋政府财政部将成贤街文德里官产房屋(位于今天文德路和花红园交会处的文德里村),拨给科学社用作社所,是南北两栋小洋楼。”邓攀介绍。

        朱偰写《金陵古迹图考》,搬了两次家

        雍园11号是朱偰动笔写《金陵古迹图考》的地方。

        此前,卢海鸣专门找到了朱偰的儿子,查看了朱偰当年的日记,其中写道“1934年10月13日开写《金陵古迹图考”,当时他的居住地是大悲巷5号(后改为雍园11号)。因此,拟在雍园11号立标志牌。如今,这里有一户租户居住。遗憾的是,租房人并不知道朱偰是谁。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在这一个地方完成的。“书的序和落款都提到了青溪(竺桥下的河道是杨吴城壕,由古青溪故道而改),但其实是青溪畔的两个地方。”邓攀研究发现,这本书的大部分写作是在竺桥60号完成的。“1934年初,朱偰和妻子结婚,住在五台山村37号,当时已留意考察金陵古迹。后来搬家,租住大悲巷5号,10月开始动笔写。1935年2月,他又搬家了,搬到了竺桥60号,不过,老房子现在找不到了。

        不妨将《丹凤街》中的人物在街头塑像

        提到丹凤街上的唱经楼,“老南京”无人不知。唱经楼的“前身”传说是南唐后主李煜建造的忏经楼。之后,张恨水曾在这里居住过,并通过小说《丹凤街》浸透了对南京的记忆。遗憾的是,除了“唱经楼”这个地名外,当年的唱经楼早已被拆。

        《丹凤街》,被称为民国南京的“清明上河图”,对于这本书的选址,专家们基本没有争论。“唱经楼就是小说中提到的丹凤街的中心位置。”薛冰说,《丹凤街》原名《负贩列传》,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群商贩。他建议,不妨给小说中的人物塑像,放在唱经楼这里,可能比立一块标志牌的效果更好。(鹿伟)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