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报喜:太湖水质变好!

31.05.2015  12:17

  今年是国家治太方案中期目标实现之年

  新华报业网讯 今年是太湖治水第八年,也是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确定的中期目标实现之年。5月末,记者来到常州、无锡等地,跟进采访太湖治理情况。

  竺山湖首现大面积水草

  “竺山湖今年首次出现了大面积水草,这是太湖水质变好的一个信号。”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生态服务站负责人薛玲华告诉记者,“如果水质不好、采光不透的话,水草是长不出来的。去年竺山湖就已经发现有水草了,但这么大面积还是十年来头一次。

  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说,“我们希望太湖能够逐渐从‘藻型生境’过度为‘草型生境’。

  不过,水草长出水面会遮挡光线影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水草腐败会成为蓝藻疯长的养料。据薛玲华介绍,竺山湖尚未发现有蓝藻爆发。

  “今年以来,太湖流域水质藻情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省环保厅流域处副处长黄卫介绍说,今年首次发生在4月8日,比去年略有推迟。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大部分指标均有所改善。

  张利民坦言,太湖水质既靠“人努力”,也靠“天帮忙”。不过,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天气温可能偏高,入梅也有所推迟,高温少雨天气有利于蓝藻生长和聚集。因此,今年夏秋季节蓝藻水华频次、强度有可能超过往年。张利民表示,“不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确保连续第8次安全度夏!

  八年累计打捞蓝藻近700万吨

  位于常州武进的藻水分离站正在对打捞上来的太湖蓝藻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加药气浮技术,促进水中的蓝藻的聚集、上浮。藻浆池中如泼了绿漆般的富藻水,经过两级气浮池后,变成了肉眼看来已相当清澈的湖水。薛玲华告诉记者,“藻水分离的除藻率可达到95%以上,出来后的水完全达到了国家标准,可以回排太湖。

  另一边,分离出的藻泥继续再利用好氧发酵技术,通过加入菌种发酵、加入秸秆等有机物混合,转化为有机肥料。

  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生态服务站周健介绍,藻水分离站自2009年建成以来,累计处理蓝藻藻浆4万余吨,分离产生藻泥近1万吨。

  蓝藻打捞,是太湖治理工作中的常态化作业。2007年以来,全湖已累计打捞蓝藻近700万吨。而如何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后续处置,避免二次污染,是太湖生态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