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清波鱼畅游 枕河人家现欢歌

19.01.2015  16:56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悠长的水乡文化,勾勒出一幅苏州人水和谐的绝妙画面。水域面积占全市42.5%,大小湖泊384个,各级河道2万多条……苏州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富。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乡环境的承载能力渐趋极限。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水生态安全的警钟犹在耳畔。对此,苏州近年来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着力探索与重建人水和谐发展新路。

   河道整治  重现水清鱼游美景 

  在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粉墙黛瓦,水陆并行,不时会有游船从石桥下悠然划过,船家的歌声与岸边琴馆的古琴声此起彼伏。 

  “前些年这里河水黑乎乎的,臭得不得了,夏天还招来好多蚊子!这几年治理得好多了,水清了,不臭了,小鱼儿也优哉游哉地游了,大家在河边走走、聊聊天,蛮惬意的。”在平江路生活了30多年的朱红梅说。

  苏州市水利局局长戴锦明介绍,近年来,苏州城区采取杂船整治、水系沟通、控源截污、河道疏浚、调水引流、长效保洁等一系列措施,打出河道水质提升“组合拳”,平江河仅仅是一系列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经检测,河道水质COD、总磷、氨氮等指标,2014年长年稳定在Ⅲ—Ⅳ类水标准。

  与此同时,苏州大力推进城乡污水治理,采取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等措施,保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2013年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镇区(街道)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97%、88%,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出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苏州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也从2006年的8.3%提高到了2013年63.4%。

   湖泊治理  防洪与生态双赢互利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水面积2338平方公里,其中70%属于苏州,“东方水城”名不虚传。如今的东太湖,只见碧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就在几年前,由于存在大量围垦、过度围养、泥沙淤积等诸多问题,东太湖行洪、供水等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湖泊衰亡进程加快。

  为此,苏州投入45.3亿元开展东太湖综合治理,实施退垦还湖、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态清淤及生态修复等。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共疏浚行洪供水通道33.3公里,退垦还湖5.59万亩,调整堤线30.8公里,生态清淤22.99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岸线69.9公里。

  2014年3月,水利部部长陈雷视察苏州时称赞:“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流域与区域共赢、防洪与生态互利,是湖泊治理的典范。

  与此同时,苏州实施了太湖金墅港水源地建设、吴江肖甸湖河湖连通、昆山傀儡湖水源地修复等一系列湖泊水生态改善与修复工程,为苏州水生态修复和水安全提供保障。据了解,苏州全市通过水源地综合整治、加快备用和应急水源建设、实施供水设施工艺改造、各供水分区清水互通等措施,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全市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已达每日697.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出厂水质合格率均达100%。

   节水护水  构筑人水和谐天堂梦

  有50多年蔬菜种植历史的常熟市董浜镇,如今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万亩,通过喷灌、滴灌,亩均节水50%至70%,节肥20%,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亩均增收千元以上。董浜镇节水灌溉经验已在各县级市铺开,节水带来的综合效益显著。

  “苏州在全国建成第一个节水型城市群,很多人对丰水地区搞节水不理解,其实节水不仅增添了效益,同时也是减排。”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夏坚说。近年来,苏州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工作始终,依据水环境容量谋求发展,着力将污染排放控制在环境可容纳的范围之内,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在减轻面源污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从低到高,循环往复。”戴锦明说,“今后苏州将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水经济发展、水安全保障和水文化培育体系建设,着力建成水清可渔、水美怡人、水兴惠民的现代水生态文明城市。”(供稿:苏州市水利局 罗诗明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