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污水、治劣水、供优水 ——淮安依托地方特色防治水污染

30.06.2016  00:44

  淮安是一座飘浮在水面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城,五湖绕城。

  近年来,淮安市依托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探索“提升水环境,放大水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白马湖成为全省唯一通过国家良好湖泊环境保护竞争立项的湖泊,累计争取国家资金8.9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4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持续稳定达标,达标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地表水水质属良好状态,南水北调淮安段水质稳定达标,被批准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

  倾力“控污水”。推动造纸类工业废水接管处理,对于污水排放量大的造纸类废水一律要求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方允许排放。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按照“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在每个县区选择一条水质较差河流作为考核河流,按月通报水质状况,按年进行补偿资金核算,通过经济杠杆倒逼各地加强水环境治理。实施污水处设施扩能升级,目前,中心城区共建有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拥有32.5万吨/日处理能力,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9.8 %。建成96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增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合力“治劣水”,实施国家淮河流域规划项目,“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以上,完成23个重点项目。实施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等15项工程,13条列入省整治计划的城市河道全部完成工程任务;对全市61条省级骨干河道全面落实“河长制”管护责任;与南大环科学院合作,共同探索城市水体治理。

  全力“供优水”,严格执行日巡日测日报制度,常态化开展水源地调查评估工作,强化水源地监测预警工作,执行水源地水质例行监测预警制度,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铁拳行动”,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执法监管,确保让群众喝上优质水、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