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读书会:春天在哪里? 收会费是其中一个办法

10.02.2015  15:38

  寒舍国学会请梅子老师做读书分享。

  读书沙龙上,主讲老师给每个报名的人打印了自己的文章。

  记者 张丫

  中国江苏网2月10日讯 “周六晚上。同德里12号。寒舍国学会。梅子老师分享读书方法。”一名“读书人”在本子上写下这样一行字。上周六晚上六点半,寒舍国学会每周一期的小型读书沙龙,又在同德里“涵舍”如期举行。作为苏州民间颇具口碑的读书组织,寒舍国学会已经举行了两百多场这样的读书沙龙。

  在苏州,像寒舍这样的民间阅读组织有很多,据苏州全民阅读促进会(以下简称“阅促会”)不完全统计,民间阅读组织和基层阅读推广组织,规模不一、形式多样,在苏州不下二十家,有公益性的、综合性的、社区性的、半经营性的,他们在各自一方天地,实践、分享着自己对读书的理想追求,凝聚着一批又一批“读书人”。同时,毫无资金支持的小小读书会也面临过升级困惑和走不下去而咬牙坚持的艰难境遇。在去年底,江苏省通过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东风乍起,这些不遗余力分享、推广阅读的民间阅读组织,能否凭借“好风”走入春天,唱一曲“春来好读书”?

  从15岁的社区读报小组说起

  散落在民间的读书组织,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朝霞学习组,原名叫做“朝霞读报小组”。这个读报小组由当年68岁的新桥里楼道组长何阿姨发起成立于2000年9月。从当初在桥面上读报、分享新闻时事、家长里短,到每周一次聚集在居民家里阅读、学习,近几年,社区为读报小组提供活动场地,也将“读报”扩大范围,读报小组成为今天的朝霞学习组。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书记樊美华介绍,学习组最初就是读读书、分享生活趣事、沟通邻里情感。每周一次、一个主题,14个成员轮流主持,风雨无阻。十几年下来,这场“读书约定”竟然举行了600多次活动。现任组长、68岁的曾北海介绍,从纯民间的阅读组织到与社区联办,名字变了,人员结构变了,去年又在民政局登记注册成为社会团体,但优良的传统却一直延续。他认为,对一个读书组织来说,相同的兴趣爱好是一起走下去的保证。曾北海说,他三年前接任组长,老组长何阿姨已经83岁了,依然每周都来交流分享,是组内最资深的成员。“没有沉下心来想读者的愿望,不会坚持这么久。

  很多人会觉得退休老人有大把时间可以挥洒,年轻人要赶着赚生活费,根本无暇读书。寒舍国学会的出现恰恰说明,想读书任何时候都可以。

  在同德里12号,周六晚上梅子老师的读书方法分享会,二十六个人让仅二十平方的小房间变得拥挤,又充满了暖意。有的是通过微信、各个群报名的,有的是临时听到消息赶来的。从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半,两个小时的分享交流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晚上九点多了,依然有人三五成群围在一起交谈,非常热烈。2011年4月在寒舍别墅成立的寒舍国学会,在去年的11月10日正式迁入同德里,一个真正的“寒舍”之中。他们后来取名“涵舍”,也叫涵舍国学会,将读书的内涵与陈设的简陋展露无遗,颇有“陋室铭”的感觉。

  欢快的无意之举到艰难的长途跋涉

  说起这些民间阅读组织的成立,大多源于一群年轻人的无意之举。起先是朋友间的聚会,几个人常常聚在一起谈经论道,一拍大腿“我们成立一个读书会怎么样?”,这个事就成了。寒舍国学会的成立,就是这么来的。会长聂正飞本职工作是艺术品鉴定培训,秘书长林胜国从事的是项目申报。根本不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生活轨迹,因为都喜爱传统文化而走到了一起。“我喜欢《红楼梦》,现在还是枕边书。”聂正飞说。林胜国喜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他们两人是寒舍的发起人,也是“独二无三”的两名元老。“最初有六个人,算是核心成员,但陆陆续续都离开读书会了。”原因不外乎是“只投入不产出”、耗时耗力。聂正飞说,寒舍国学会成立快四年了,从最初的寒舍别墅到2013年1月1日搬进景德路公益坊,2014年11月10日又乔迁至同德里,经历了一段幸福又艰难的旅程。“在同德里之前,我们的活动都像‘打游击’,没有固定的场所,活动之前都要跟别人借场地,或者有人公益赞助。”据了解,寒舍国学会的活动分为三类,小型沙龙、中型和大型讲座,他们坚持每周一次沙龙分享会、每月一次中型讲座和不定期的大型讲座,这样密集的活动节奏,场地成为聂正飞和林胜国最头疼的事情。2014年一整年,来寒舍国学会参加活动的粉丝达到了一万人次,尤其是2014年的4月到11月,经常举办大型活动,场场都要100多人参加,满到坐不下。一切感觉都朝好的方面发展,然而聂正飞和林胜国却还有着隐隐的忧虑。

  “资金是最重要的问题。”聂正飞说:“因为活动是公益的,场地有时也有公益赞助,但总归不是固定场所,有着诸多变数。假如租场地,谁来投入?”聂正飞和林胜国都过了而立之年,原本他们两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办不办读书会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开了头,有了关注的群体和口碑,有了一大群翘首期盼的“粉丝”,“兴趣变成了一种文化使命感。尤其是很多人在活动上有所收获,有所感动,有所成长,我们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从松散组织到精兵强将

  民间读书会的前景和未来又是怎样的?聂正飞和林胜国都有着深深的思考。收会费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寒舍请来的讲师都是民间高手,大多研究传统文化多年,也有的是会员和长期参加活动的‘粉丝’,从来不收讲课费,这对读书会来说,没有这部分顾虑。但场地租赁、现场维护、后期跟进,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资金支持。”林胜国介绍说,“2014年7月份,我们开始收会费了。200多个会员,每人每年100元,解决不了大问题,但多少贴补一些活动费用。

  读书会收会费,在寒舍之前,早有读书会按照这种形式运作,颇为成功。成立于去年2月22日的工业园区苏汇读书会就如一匹黑马,“惊艳”了民间阅读组织。最早是由一群HR工作者发起成立的苏汇读书会,是一个很年轻的阅读组织,相对于寒舍专注于传统文化而言,苏汇关注当下生活,组织也较为精致,只有固定会员29人。以“我主持我分享”的形式,每月共读一本书,至今已经举办了12期读书活动。“每期活动参加人数一般都在三十多人。”苏汇读书会的会长陈苏娟介绍说,成立读书会之初,目的是希望成为分享成长和快乐的平台,让爱读书的人能有所收获。“最早也都是免费的,但组织比较松散,参加活动的人没有一点拘束,自己不买书看,参加活动没有效果,或者报名了不来,这样反而离我们希望分享成长的目标很远。”陈苏娟说,会费每人每年600元,每月会有一本书,每月都可参加活动,不是会员参加单次活动每次50元。“经常有人参加了单次活动后想加入会员,我们却没法吸收,因为人员太多反而会让读书会质量下降。

  苏汇读书会在去年园区大型庆祝活动上被评为园区优秀民间组织,陈苏娟觉得一个组织的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好团队,她们这个读书会七个核心成员,各有分工,摄影、财务、现场布置、茶歇、消息发布,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一场活动都颇有质量。最重要的是,对于寒舍面临的场地问题,苏汇读书会得到了独墅湖图书馆的支持,独墅湖图书馆不仅提供了场地,还加入进来,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一起参与,从根本上解决了读书会的后顾之忧。

  聂正飞在采访中说,苏州民间阅读组织不少,但开开关关,除了资金问题,人员构成非常重要。“有的人有兴趣,但不懂经营;有的人懂经营,却缺少文化底蕴。”他认为收会费也不能解决主要问题。未来怎么走,为了一群“读书人”,要长久地办下去,“是否应该文化产业化、是否可以将读书会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聂正飞说。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