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警方推首部110微电影 民警本色出演

11.01.2015  11:09

  微电影《23号接警员

  “您好,这里是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我是23号接警员。”昨天是1月10日,是全国第29个110宣传日。南京市公安局推出首部以110接警员为主题的微电影《23号接警员》,这部微电影以南京110民警接处警日常工作为背景,讲述了基层一线民警在打击犯罪、为民服务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民警在业余时间自编、自导,本色出演。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季宇轩 通讯员 宁公宣

   改编自真实案情

   菜鸟”接警员头一天上班就遇到有人轻生

  “啊!我家有老鼠,你们快来。”23号接警员刘畅第一天上班第一个电话就被吓到了,电话那头,一名女子声嘶力竭地大叫。这一叫也把刘畅吓坏了,她稳了稳情绪,又接到了第二个电话。这个电话是一名企图轻生男子的报警电话,“菜鸟”刘畅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值班警长朱砚君从电话里敏锐地察觉到男子可能轻生的地点,马上调集警力展开救援。就在此时,15号接警员朱雁接到了一个奇怪的报警电话,电话接通后一片安静,没人说话,过了许久才有断断续续的说话声。从电话里的争执声中,朱雁判断,母女二人可能因为遭遇逼债被人控制,示意刘畅立即报告值班台长韩炜。随即,一条条紧张的救援指令从110指挥中心不断发出。最终,在警方的精确指挥、高效处置之下,轻生男子和母女二人均安全脱险。

  据警方介绍,这部微电影剧情时长15分钟,取材于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日常真实工作,所有的剧情来源于真实案件,影片以独特的“警察”人物形象为中心,借助电影叙事手法,再现警情案情,建构起真实、生动的警察影像,是一部讲述南京警察真实故事的电影。

   演员都是一线警员

   戏里演“菜鸟”,戏外已是“熟练工

  据了解,这部微电影当中的4名主演及部分演员均是一线民警及接警员。电影中,23号接警员刘畅的接警生涯是从一名女子“”的一声中开始的,不过现实生活中可没有这么轻松。昨天,扬子晚报记者在微电影首映后见到了刘畅,戏里演的是一名“菜鸟”,但是戏外的刘畅活泼开朗,笑起来很有亲和力。制片人景中告诉记者,之所以选刘畅,是因为她的形象非常符合这部戏的要求。

  谈起自己的从业经历,刘畅露出淡淡的羞涩,她告诉记者,还清晰地记得,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接警是接到一名醉汉的报警电话。“他肯定是喝醉了,根本不是打电话来报警,而是找人聊天。”刘畅称,这其实是醉汉的骚扰电话,当时满怀激动地接了第一个电话,没想到居然是一个醉汉。这个醉汉还纠缠不休,在跟相关领导汇报后,终于挂断了电话。“我现在还记得,这个电话一共打了3分钟。”刘畅称。微电影中的刘畅演绎了一个上班第一天的接警员,不过现实中,她已经是一个就职三年半的接警员。虽说已经就职了三年多,但刘畅告诉记者,听起来三年半已经不短时间了,不过对于一名110接警员来说其实只是刚开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

   新手都要骑车“扫街”认路 不少接警员有咽炎

  影片中的朱雁是15号接警员,由于朱雁的一次机智反应,警方快速破获了一起追债劫持人质事件。在采访中,扬子晚报记者从这位在南京市公安系统已供职20多年的资深警察处,了解到了不少幕后的故事。

  朱雁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从当警察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在市局指挥中心,现在的110指挥中心接警员一天分三组倒,一组有20多人,平均每人每天要接600多个电话。由于每天都要和报警人通话,每个电话长短不一,长年累月下来,朱雁就有了咽炎,累的时候就会讲不出话来。“咽炎可能是110接警员的一个职业病,因为每天都要说很多话。”朱雁称,除此之外,如果当天接警数量很多,很忙,即便是下了班以后也不能从工作中立即抽离,有的时候脑海中还在担心接警的人和事,会非常疲惫。一旦疲劳,就会产生耳鸣,脑袋中就会有嗡嗡的声音。这几个身体现象,很多110指挥中心的资深接警员都有。

  作为一名资深接警员,朱雁告诉记者,电影中她遇到的事情,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电话接通后,对方不说话。”朱雁说,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注意了。首先,对方是不是一不小心碰倒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一般短时间之内会挂断。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报警人很可能用这种方式自救。朱雁告诉记者,这种情况有一个特征就是,对方不会主动挂断。“我还真的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朱雁称,当时接通了电话后,久久无人应答,只听到电话中杂音很大。 过了很久,才有一位女孩子说了一声“喂,阿姨”紧接着就挂断了电话。朱雁担心小朋友的安全,于是立即反打了过去,不过却无人接听。随后,朱雁并没有放弃,而是立即根据电话查询到了家庭住址,并联系民警立即上门。结果,民警上门后 发现这家正在家暴,小朋友吓坏了,所以才打电话报警。正是由于朱雁的强烈责任感和超强的从业经验,民警及时化解了一起家庭暴力事件。

  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曹存福主任告诉记者,电影里的刘畅是第一天上班,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110接警员其实需要时间的历练。“110接警员并不仅仅干的是记录的活。”曹主任称,还需要对事件有最初的归类和总结,即接警员至少要知道这是一起什么类型的报警,应该需要和哪个单位联系。另外,要怎么跟报警人传达有关的信息。这些都需要历练,为了培养合格的接警员,曹主任告诉记者,新接警员的第一个训练项目就是,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跑,记住每一条路所在的方位和名字,以便将来接警时能够快速反应。

   去年接警量达464万件 移车警情占了三分之一

  在当天的110宣传日活动中,扬子晚报记者采访到了曹主任。对方告诉记者,根据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在去年总计的464万件警情中,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仅仅占到总数的4.1%,交通事故和消防事件占到总数的11%,剩余的大量警情都是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协调各类矛盾的警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终,移车类警情迅速增长,占到总警情的三分之一。

  在这之中,曹主任告诉记者,无效警情也很多。这类无效警情就像电影中的一个报警电话:“我家有老鼠啦!”曹主任告诉记者,希望在110宣传日中告诉市民,诸如家里有老鼠,猫爬上树了,可以请市民和相关专业人员联系。因为,110这部电话的首要职责是解决市民遇到的紧急事件。如果每天都被这些警情塞满,那些真的需要民警紧急帮助的市民电话就可能打不进来。 目前,整个110指挥室拥有电话30部,即便是这样,曹主任觉得仍然不够用,需要扩展,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警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