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版“王一民”用智慧和忠诚 撕开哈尔滨上空的“夜幕”

06.06.2016  16:19

  李维民是为数不多留下回忆录的红色特工,这为我们今天追寻他的足迹提供了可靠资料。哈尔滨的老城里,大量清末民初、欧陆风情的建筑保存至今,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不经意间,人们就能穿越时空与李维民“相遇”。

  ●中央大街、马迭尔饭店:那是李维民在哈尔滨第一次秘密接头地点,当时是哈尔滨最热闹的商业街。接头人为了甩掉跟踪的特务,没有按时赶到。李维民却在饭店门口认错了人,情急之下还说了本该由对方先说的暗号。

  今天的中央大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路中碎方石路面铺设于上世纪20年代,百年马迭尔饭店建筑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屹立至今。

  ●一毛钱饭店:其旧址在中央大街西四道街东端。

  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张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一毛钱饭店”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哈尔滨开设的秘密联络点,因所有饭菜都卖一毛钱一份而得名,原先的建筑早年被拆除,近年通过研究重新定位,并挂牌标示出来。

  ●靖宇街:以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命名。

  原名“正阳街”,是哈尔滨道外区老街之一,“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集中排列在这条狭长马路的两侧,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风情。李维民曾在这条路上机智应对设卡盘查的伪警察。

  ●松花江畔:今天仍是冰城居民们散步、垂钓的首选之地。

  无论是电视剧中的王一民,还是历史现实中的李维民,都曾在这里多次与其他地下党员秘密接头。也是在这里,李维民得到了他在冰城的第一项工作——在敌人眼线、特务的网络中穿行,运送抗日宣传品。

  本组照片扬子晚报记者张可摄

  李维民的儿媳翟晓雯老人及孙子李炜廷。

  张可摄

  1974年春节,鞍山一座小楼却冷冷清清。作家陈玙敲了半晌,门才露出条缝隙。一位佝偻老人拄着粗木棍,探出头来,眯着眼打量,认出了访客。这是陈玙最后一次见到李维民。老人打开话匣子,时光倒转回40年前……

  在那东北人民沦为亡国奴的黑暗岁月,有一把“尖刀”插在伪满洲国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刀尖闪烁着抗争的烽火。20岁出头的中共地下党员李维民以家庭教师、商人等身份为掩护,在敌人的搜捕网中游刃有余,一次次脱险,将情报顺利送出。1980年,陈玙将李维民留下的口述回忆整理出版成《地下烽火》一书,两年后,陈玙又以李维民为原型完成了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扬子晚报特派记者张可哈尔滨、鞍山报道

  (采访服装支持:Northland)

  影视角色

  ●姓名:王一民

  ●简介:《夜幕下的哈尔滨》先后有1982年广播剧,1984年、2008年两版电视剧,是根据作家陈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讲述了1934年正处在日寇与伪满的统治下哈尔滨,中共地下党员王一民以中学教员的身份,开展情报工作,他“白天讲醉翁亭记,晚上飞檐走壁”,与敌人斗智斗勇、生死较量。

  现实人物

  ●姓名:李维民

  ●生卒年月:1909年—1976年3月

  ●出生地:

  ●生平:生于吉林一个职员家庭,幼年丧父,原名李馥慧,曾用名李一民、张守仁等。17岁入教会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任教。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至1936年,李维民被派驻在哈尔滨。1940年3月任刘少奇副官,行程1000公里护送刘少奇从河南安全返回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鞍山市市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文革”期间遭迫害,1976年3月在北京病逝。

  扬子晚报记者走在初夏的哈尔滨街头,气温不逊江南,松花江的江风穿梭在老城街巷中,发出历史的回响。这座“东方巴黎”城在上世纪30年代,更像“东方卡萨布兰卡”——伪警汉奸、日本特务、国际间谍应有尽有,中共满洲省委也设于此,哈尔滨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中心。查阅李维民的回忆录以及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相关资料,李维民与敌人惊险过招的一幕幕如经典谍战片镜头,在扬子晚报记者眼前浮现。

  1第一次与敌人面对面遭盘查,“变身伪警”化险情

  刚到冰城的李维民只有24岁,也曾有年轻人的冒失,甚至在接头时认错了人。真正的情报工作绝非无往不利,但他迅速成长起来,在第一次与敌人的面对面交锋中,展现了一名“特工”的天赋与特质。

  一日,东北抗联名将、时任满洲省委秘书长的冯仲云,找到当时负责秘密发行工作的李维民,要求他紧急将一包抗日宣传材料送到道外区一联络站。已经没时间伪装这些材料了,他立即坐上一辆马车出发。

  当李维民的马车来到正阳街上时,几名全副武装的伪警察正在路口设卡盘查。李维民的回忆录中写道,“这些警察搜查得并不很仔细,例行公事似的,但绝不能让他们注意到包裹!现在掉头回去?这样做只会更让人怀疑。

  片刻间,他快速思考着,并作出决定:正常过卡,见机行事。决心一下,刚才还浑身紧绷的李维民平静下来。他把包裹留在车座一角,空着手跳下马车,向着伪警察主动迎上去。忽然,一个伪警冲他咧嘴一笑,他条件反射式地也笑了下。伪警点点头说:你是哪个所的?李维民顺口道:协和所的,你们辛苦了,还没换班?伪警回道:遇见事,加班了。并用嘴一努,表示可以过去。“有空过去玩啊。”李维民不动声色,腿一跨,上车走了。

  马车上的李维民一会儿明白过来,伪警之所以不查,是因为自己穿的黄裤子和警察制服的一模一样,而白衬衫和草帽的装扮也和便衣很像,顺口胡说“协和所”也确实是一个派出所的名字。这种“见招拆招”的做法,在他的“特工生涯”中,还有多次巧妙运用。

  2 “小家庭”实为印刷厂,特务上门也不露一丝破绽

  和很多其他红色特工一样,李维民也在组织的安排下与人假扮夫妻,为工作打掩护。他的“妻子”叫秦淑云,是师范学校学生、共青团员。两人在一个俄国妇女那里租了房子,建立一处秘密“印刷厂”。他们对外都用化名,身份一个是家庭教师,一个是打字学校学生,多在半夜里印刷宣传抗日救国的材料。

  险情还是发生了,一天李维民回家时,一个穿风衣的人站在院子里四处张望。双方打了个照面,李维民立即意识到这是敌人的特务。他再次“见招拆招”,也像个访客的样子,四周张望着冲着屋子里问“请问这院子里有姓王的吗?”秦淑云打开门,她从李维民的眼色与身边的陌生人看出情况不对,就顺着话说,“没有,隔壁院子和我们是同一个门牌号,你去哪儿问问?”李维民趁势离开了,在外面坐了一圈电车才回来。

  可就在李维民刚进家门时,门外一个声音又传来了——“请问张守仁(李维民的化名)在家吗?”还是之前穿风衣的人!李维民立即躲进衣柜,好在对方简单问了秦淑云两句后走了。

  事后,李维民通过潜伏在警察厅的地下党员得知,他们已经被盯上了,但对方还没掌握情况,仍在试探。两人迅速搬家转移,并利用社会关系在伪满政府官员家租到新房,在敌人眼皮下继续工作。

  3巧妙伪装自己,“正经商人”药店买来炸药原料

  在运行印刷厂时,哈尔滨突然发生党员被捕叛变事件,李维民被迫称病“闭关”。不久他又接到新的任务——全面负责哈尔滨地下交通工作,作为转运情报、物资枢纽。

  夜幕下的哈尔滨,李维民从青涩的爱国青年,转变成一名真正的“红色特工”。与其他交通员接头时,突然遇上特务跟踪,他也能镇定自若装作亲戚相见的样子,在敌人面前将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是李维民收到一项购买氯酸钾的任务。作为药品,氯酸钾能治口臭,但它还是制作烈性炸药的主要原材料。这次游击队需要4斤多,但伪满政府已明令各药商不得大量出售。为了不引人怀疑,李维民决定开一个长长的药单,把氯酸钾夹在其他五花八门的药里,又换上西服,装扮成一名潇洒的青年药商。

  到了药店,李维民递上药单。伙计还是注意到了氯酸钾,并犯难表示不方便。李维民佯装发怒,起身要走。在日满统治下,哈尔滨各行各业逐渐萧条,药店也不愿放弃这笔大单。伙计赶紧劝住李维民,进屋和掌柜商量。他们看李维民像是个正儿八经的商人,决定还是卖给他。

  这些氯酸钾随后顺利送到游击队那里。一个月后,李维民收到消息,一辆满载军火和物资的敌人列车,被游击队炸翻。

  在小说与电视剧中,王一民撤出哈尔滨后故事戛然而止。扬子晚报记者从李维民的回忆录和其家人提供的材料中看到,其实在撤出哈尔滨之后,李维民的特工生涯仍在继续。

  护送刘少奇千里赴延安,妙招过卡如入无人之境

  1939年秋,李维民在河南省委工作。河南省委后来交给李维民一项特殊任务:担任刘少奇的警卫副官,护送刘少奇赴延安开会。当时刘少奇正在驻马店附近的竹沟镇,去延安必须先到达洛阳,但竹沟镇至洛阳这段路非常危险。李维民决定先绕道敌人力量薄弱的保安,再去洛阳。“人贵在精干,武器贵在精良”,他只挑了十几个素质过硬的老兵组成护送队,配了两挺轻机枪。

  几天后,部队顺利通过逐县、象河关、杨家楼。离保安还有十几里,眼前是一片麦田,本是锄地时节,麦田里却静悄悄的。刘少奇发觉异样,命令李维民侦察一下,结果发现麦田里有国民党军队的埋伏。刘少奇问李维民:咱们是否可以不惊动他们,从背后悄悄绕过去?李维民说:不能绕过去,一绕让人起疑。我带几个人大大方方地和他们正面交涉,他们摸不清我们的情况,不会轻举妄动。

  李维民骑上马带着两个警卫员向埋伏圈跑过去,见到国民党士兵,他大声说:“我们是到一战区长官部的,你们是什么人?”对方见李维民身穿“国军”军服、腰间佩戴着手枪,并持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上校刘主任”的通行证,就带李维民去见队长。队长一番盘查后,忽然问道:既然去洛阳官部,怎么不坐汽车呀?他灵机一动:长官部派车到保安来接。找不到什么破绽,队长只好下令放行……就这样,李维民一路行程1000多公里,将刘少奇安全护送至延安。

  辽沈战役前,蒋介石一句骂被他听出端倪

  在延安,李维民参加了中共中央社会部举办的特工训练班。1941年李克农派李维民潜回东北,年底他以“衣锦还乡”的形象回吉林开工厂,结交名流,而情报通过电波不断发回延安。

  1947年夏,李维民再次接到任务,潜入国民党在东北总指挥机关所在地——沈阳,为辽沈战役做先期情报工作。他带着妻子侯乃英、四个月大的孩子,以及妻妹侯乃森、侯乃芳,以“逃亡地主”的身份进入沈阳。这一家子其实是一个特工小组。

  在沈阳,李维民有着“一商一官”两个公开身份——省田赋局专员和聚成贸易行监理。他顺利策反了敌“军运指挥所”译电员,敌军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1947年底国民党从山东调运两个师秘密增援东北。李维民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的车轮还没有转动,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始发点和终到站。连车上共有多少‘货物’,都清清楚楚了。

  最精彩的是,1948年1月7日,我军在沈阳西北方公主屯地区,全歼敌人“王牌”新五军。蒋介石闻讯后立即从南京飞抵沈阳。李维民回忆录中写道,在军事会议上,蒋介石猛捶着军用地图,骂道:混蛋,要面子!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包含着蒋介石的战略意图——“你们混蛋!为什么光图面子上好看,把兵力搞得这样分散,让人家个个吃掉?”李维民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通过敌人一个少校参谋得知了这些情况。特工小组立即将情报发出,为我军下一步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家人记忆

  若不是回忆录和电视剧我们还不知道爷爷的特工经历

  1949年1月后,李维民历任鞍山市公安局长、副市长、市长。如今,李维民三子李晓滨一家仍生活在鞍山。李晓滨就是李维民、侯乃英潜入沈阳时,怀抱的那个四个月大的孩子,2014年患病去世。在《鞍山日报》记者雷玲的帮助下,扬子晚报记者见到了李维民的儿媳翟晓雯老人以及孙子、今年41岁的李炜廷。

  “我是1974年底结婚,公公1976年去世。当时他已经在动乱中遭受迫害,却在子女面前表现得轻松、乐观,依旧是有说有笑。”翟老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李维民念过私塾、教会学校,又当过老师,孩子们经常围绕着听他侃侃而谈。但是,他什么故事都说,就是从不提自己当年的地下工作。

  “如果不是上世纪80年代回忆录出版、电视剧播出,我们还不知道爷爷的传奇经历。”李炜廷告诉记者。

  “他的守口如瓶,一方面在于常年地下工作的纪律要求,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和他为人低调、不爱出风头的性格有关。”翟老展示了家中保存的20多张李维民的老照片。几乎在所有的工作照、活动合影中,身为市长的李维民都站在角落、后排等不起眼的位置,只有在全家福里,他才被子女们环绕着,冲着镜头露出会心一笑。

  翟老还告诉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陪同外宾来鞍山参观,他打量着随行的市长李维民片刻,突然笑着说:“你不是就我的警卫副官嘛!都当了市长,不错呀!”事后同事们围上来打趣说“老李,这事怎么没听你说过呀”。

  陈玙在《地下烽火》的后记透露,李维民其实是不愿留下回忆录的,但在上级部门的一再要求下,才开始讲述,陈玙等人花了4年时间记录下来。

  ●听演员说

  陆毅:演“王一民”圆了我儿时英雄梦

  陆毅妻子曾就读哈尔滨一中,和“王一民”同校

  《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让它声名远播到全国各个角落的是王刚——用电台“说书”的方式。1984年同名13集电视连续剧曾在央视播出过,亦是风靡全国。王一民,这个孤胆英雄因此在中国几代人心中种下了感情的“”。

  2008年,导演赵宝刚重拍该剧,邀请当时32岁的陆毅出演王一民。近日,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到正在国内做真人秀录制的陆毅,提及8年前的这部剧,陆毅仍旧是记忆犹新。

  当年饰演“王一民”时,陆毅的头上正闪烁着“中国第一偶像”(海岩语)的大帽子,因此播出时虽然整部剧反响极佳,可是这个红色特工“长得太帅”也成了人们议论纷纷的内容。提及此,陆毅哈哈大笑,他说,“我当时确实比现在长的还帅!观众热议是很正常的,毕竟那是一个经典作品。不过,王一民是老师,我看过老照片,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的,梳着很整齐的分头,头发一丝不乱。

  陆毅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让他过足了戏瘾,“王一民是‘哈尔滨一中’的国文教员,白天是位老师,夜里却是一位飞檐走壁、刺杀敌特的革命志士。他就是中国的007啊,演孤胆英雄的感觉真的超爽。

  对于“王一民”这个人物的原型李维民,陆毅表示,对他的具体事迹也有所耳闻,小时候他也通过小说、广播剧,知道了“王一民”这个传奇人物,甚至有段时间他视其为偶像,“真实的李维民应该跟小说里写的一样,是那种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一切的革命战士,是孤胆英雄。我觉得这样的人都很伟大,作为演员能够去演这样的角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陆毅的心里,他一直觉得,“王一民”这个角色圆了他儿时的一个英雄梦。

  回忆当年在哈尔滨全程实景拍摄,尤其是他频繁地以“王一民”的身份进出“哈尔滨一中”,陆毅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奇妙的缘分——原来陆毅的妻子鲍蕾曾是哈尔滨一中的学生!他说,“我真的没有想过自己会和‘王一民’有这些奇妙的联系,很荣幸能够演她的母校师长,我也借此机会回味了她上学时的时光,有时候感觉一切都像冥冥中安排好了一样。

  扬子晚报记者张漪

  精彩预报

  下一期寻访红色特工原型报道聚焦经典谍战剧《潜伏》中的余则成。他的原型会是谁呢?会带来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6月13日为您揭晓,敬请期待。

  总策划王文坚专题策划李军石磊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