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民国婚书引出一段镇江家族旧事 丹阳收藏者盼寻到这对夫妻

15.02.2017  16:35

非常珍贵的民国三十三年镇江县结婚证书

孙国武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查看老的故纸,研究其中的故事

  2月14是情人节,许多年轻的情侣会选择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结婚,如今的结婚证,大家都不会陌生,红色的本本里除了两人的合照,便是姓名、登记日期、出生年月等信息,而数十年前的结婚证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一张距今73年的民国时期江苏省镇江县一对夫妻的结婚证书现身丹阳,这几天在朋友圈火热传播。
 

孙国武与丹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及丹阳市篆刻协会副会长经常在一起研究古代契约的内容

  这张书写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结婚证书,现在由丹阳本地古代契约文书收藏爱好者孙国武先生收藏,有感于旧时婚约的美好,他十分希望能通过报道,找到婚书的主人公或后人。

民国婚书现身,时光沉淀爱情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14日,记者在丹阳市民孙国武家中看到了这张距今73年的民国婚书。这张书写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结婚证书,四周印制着玫瑰花图案,象征百年好合的荷花、浓情蜜意的双飞燕、情意绵绵的双飞蝶环绕四周。结婚具体内容为墨印楷书。结婚人的姓名、出生时间,介绍人、主婚人的姓名以及订婚时间,均以毛笔工整填写。

  据这张珍贵的婚书收藏者孙国武介绍,搜集到这张婚书令他如获至宝。“像这样制作非常考究的婚书,能完好保存到今天,上面花团锦簇图案乃至毛笔书写都如此清晰可辨,实在不可多得。尤其是这张婚书是镇江本地的婚书,这更是少见。

  记者了解到,在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工作的孙国武喜欢历史,是古代契约文书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清朝和民国史。在研讨这一段历史的十多年中,他收藏的“故纸”总共多达500余张。由于故纸工夫久了难以保存,每一件故纸都来之不易。从纸中来,到纸中去,每一张“故纸”都为他叩开一扇尘封的门,500多张珍藏呈现的是历史的变迁。

  “就拿这张婚书来说,它蕴含着太多的历史和文化了。”孙国武说道。

70余载昔日婚书,或属“名门望族

  孙国武告诉记者,这张从镇江丹徒重金搜寻而来的婚书,隐藏着数十年的时代变迁,时隔73年,婚书背后的人和事无疑都让人神往。对比今天的结婚证,不同的时代下,亘古不变的美丽的爱情,这也让孙国武想为婚书“寻亲”的愿望越发强烈。
 

  “根据这张结婚证书上记载,结婚二人系赵水云和郭得萱,二人均是江苏省镇江县人,赵水云当年22岁,郭得萱当年19岁,证婚人为解震皋,介绍人为赵君明、殷寿山。”  孙国武告诉记者,除了结婚双方的姓名来历是个查找的源头,证婚人更是重要线索。“经考证,这张婚书上的证婚人解震皋大有来头,他名朝东,曾就读当时的陆师学堂,并以优异成绩远赴德国学习5年,归国后曾任江苏都督府军务司副长、江苏陆军小学校长、武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校长、溧阳县县长等高职,这样地位很高的证婚人,联姻双方的家族地位也可见一斑。

  记者注意到,结婚证书还写着“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下午三时在大港是亦堂本宅举行结婚典礼”字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也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等等。在镇江大港地区老百姓谈论赵姓家族时,仍然能听到‘某某堂’的称呼,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孙国武表示,自己还将继续认真研究这张婚书,希望早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婚书,是一张小小的纸片,却能唤起人们对婚姻的珍视和慎重,想起婚书背后那些难忘的故事,甚至窥见一个家族的风云”,孙国武说,他十分期待通过本报的报道,能找到这张婚书的主人公或者后人,“一旦‘寻亲’成功,我一定会向社会公布这个好消息!

  另据了解,作为一个古代契约文书收藏爱好者,从2005年开始,孙国武就注重搜集各种“故纸”,不断持续至今,而“老婚书”是其中非常独特的一类。除了老婚书,这十余年间孙国武还收藏了清朝历代皇帝年间的地契、民国时期的分家契、卖地契以及各种老报纸、税票、营业执照、老奖状等,总共多达500余张。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