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出海潮涌后劲何来?

25.11.2015  17:40
  当中国企业大步迈入国际市场时,民营企业逐渐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统计显示,今年1~9月,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7%,同比增长38.2%,其中民营企业同比增长179.6%,地方企业对外投资也首次超过整体对外投资的六成。   民企普遍不具雄厚的资金实力,却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和草根创业精神的鼓舞。在11月22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平行论坛上,与会者探讨了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   美国科文顿律师事务所硅谷分部总管斯科特·安瑟尼表示,由于中国政府降低了对外投资的审批流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走出去”的队伍。相较于国有企业以适应政府长期战略为其海外投资指导原则,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考量上更为直接并重视短期效益。有专家指出,民营企业更需关注市场动态,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更需重视创新、展现灵活性,才能持续地“走出去”。建议企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团队合作,以深化对市场的了解,培育国际化人才。   前沿战略集团总裁乔尔·卫卡勒认为,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可获得新的技术、能力、品牌、人才等,这对提升民营企业海外竞争力有较为显著的效果。然而,民营企业毕竟仍是“走出去”大军中的新兵,其建议民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做好三件事:第一,面对当地复杂的总体环境,在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前,最好寻求专业的合作伙伴就当地环境进行深入了解;第二,开展合作项目后,务必在本国与外国企业文化间达到平衡,切忌将境内习以为常的做法毫无保留地转移到境外,这将对企业深化合作起到制约作用;第三,在关注销售、执行的同时务必对当地法律、法规以及经商环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致同英国中国事业部部主管、审计合伙人西蒙·贝文表示,英国的相关专业机构可帮助中国投资者化解文化冲击,纳入英国经营的正常轨道,把挑战变成优势,分散投资风险。   针对民企“走出去”的挑战,慈铭健康体检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胡波认为,民企走向海外最大的短板是人才与组织建设不足。相较于国企出海是为了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民企通常不具备类似的目标,也因此经常出现目标不清的问题。民营企业应更多以联盟形式相互交流,通过抱团的方式相互合作,进而完成整合。此外,为鼓励企业“走出去”,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简政放权”,帮助民企解决“走出去”融资难等具体问题。“政策能否有效落实与企业能否‘走出去’关系密切。”胡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