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中国将维护当代国际秩序 无意另起炉灶(全文)

28.06.2015  07:37

  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出席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并讲话。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新华网北京6月27日电

   中国是国际和地区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王毅

   (2015年6月27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再次出席世界和平论坛。

  和平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反对任何美化侵略的言行,努力让战争不再,和平永驻。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各国有识之士齐聚北京,共议世界和平大计,尤显得及时和必要。今天上午,李源潮副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和平安全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相信会给各位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历来是世界和平的捍卫者,同时也是国际和地区秩序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我愿围绕这一主题,向各位介绍中方的立场。

  70年前,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硝烟中,国际社会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携手创建了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新的一页。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中国积极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当时在《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国家。

  战后至今70年里,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从未忘记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地区层面,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捍卫并完善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首先,中国的对外政策完全秉承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精神。《联合国宪章》寄托着国际社会消弭战祸、永葆和平、促进合作的共同理想,确立了各国主权平等、内政不容干涉、和平解决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重要原则,成为指导和规范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石。中方秉承《宪章》宗旨,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国际和平、安全与合作。我们曾经同印度、缅甸一道,共同倡导了体现《宪章》精神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使其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我们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摒弃强权政治和零和博弈。我们积极践行结伴而不结盟,合作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努力编织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意识到为和平承担的国际责任。中国在安理会的这一票,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弱小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在安理会的否决权,始终发挥着制约战争冲动、抵制强权逻辑的重要作用。

  第二,中国广泛参与了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我们曾经积极推进了当年的印度支那和平进程,发起并实现了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创建了旨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现在,我们又在积极推动伊朗核、乌克兰、中东、南苏丹等热点问题的政治对话进程,深入参与反恐禁毒、维护网络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行动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天有3000多名维和人员坚守在世界各地。我们迄今已派出20批59艘次舰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近6000艘中外船只守护平安。

  第三,中国积极履行了国际责任与义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累计缔结了23000多项双边条约与协议,加入400多项多边条约,参加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WTO各轮谈判,推进各种双多边自贸安排,致力于维护和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体制。本月,中国又与韩国、澳大利亚签署了自贸协定,中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已达14个,正在商谈的还有7个,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四,中国大力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同美、俄、英、法、欧盟、印尼等多个国家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举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推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发展是和平之基。中国还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估算,过去30多年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贡献进一步增强,高居全球首位。中国增长这台充满活力和动能的经济发动机,正在带动更多的国家加快发展,从而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营造更有利的环境,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