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鞋匠朱金国:坚守修鞋手艺书写不屈人生

22.08.2016  18:23

 

图为朱金国在自己的修鞋摊。沈宇辉摄

 

如果你有助残之心,就多来朱金国这里补补鞋子吧!”最近这样的一则帖子在本地论坛上传播,获得不少网友点赞。主人公就是在江平路马桥段苏中开关厂西侧经营着一个修鞋小摊的老鞋匠朱金国。

 

坚守25年练就修鞋好手艺

 

朱金国现年54岁,做鞋匠已经25年。他身材高大却右腿残疾。因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多年来,朱金国只能靠一副木拐支撑着走路,尽管行动不便,但他每天7点准时开摊,风雨无阻。

 

朱金国练就出了修鞋的好手艺。在他仅4平米的路边铺子里,堆着一摞一摞修补的旧皮鞋和新缝制的棉鞋。朱金国修鞋十分认真,每一双鞋都要修到他认为没有问题才算完工,对那些简单修补鞋底的鞋子,朱金国也会帮顾客把鞋子四周全部用线再加固一遍,工夫花了,价钱却不加。知道朱金国的为人和手艺,周边经常有顾客委托朱金国加工棉鞋,很多人来的时候就一次性付清加工费,从来不会担心工期和质量。加工鞋子多的时候,朱金国用铅笔细心标记好,从来不会弄错尺码,顾客也从来不会拿错。

 

自1991年做鞋匠以来,朱金国收入微薄,近些年每天的收入在20~30元,遇到恶劣天气,经常是枯坐一天,但他从来没有转行的念头,也没有因此懈怠过。如今,他把摊位摆在了厂门边,方便厂里工人修鞋。

 

一只水桶破了4年仍在用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多年来,朱金国的摊位换了不少地方,唯独身边的板凳和塑料桶没有换过。板凳棱角已经磨得发亮,周身的修补木条钉了许多。装水的塑料桶4年前就破了,朱金国用另一只损坏的塑料桶套在这只桶外面,再用塑料带绑牢,只要不漏水,他就接着用,绝不乱花一分钱。

 

它们都是老伙计啊,还能用,不舍得扔。”朱金国笑着说,“这和我修鞋的信念是一样的,只要能修的,我都会修好,节约一点是一点。”这样的信念支撑朱金国,也支撑着他的生活事业。

 

微薄收入支撑儿子读完大学

 

别看朱金国是个残疾鞋匠,他家里可培养了一名大学生呢!”提起朱金国,认识的人总不忘提到他的儿子。

 

对儿子,朱金国一度自责:“我没什么本事,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能给儿子好的家庭条件。”儿子读大学期间,朱金国再困难也要保证儿子每月800~900元的生活费。欣慰的是,朱金国的儿子顺利申请到了大学生助学贷款,并且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减轻了朱金国不少负担。

 

如今,朱金国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苏州工作。朱金国和家人又开始为儿子成家而努力积蓄。

 

儿子十分懂事,所在公司很器重他,他在外面工作压力再大,也不要家里支持。我这个做父亲的,虽然行动不便,但是总会尽我最大的能力,不成为儿子的负担。”朱金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