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之痛,谁之过?

23.02.2015  05:23

  2月21日,在乌克兰东部卢甘斯克市郊外,乌克兰战俘等待被交换。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21日宣布,139名乌克兰军人当晚获得释放。当天在东部卢甘斯克市郊外,乌克兰当局向乌东部自行成立的“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方面移交了52名“民兵”。新华社/美联

  一年前的今天,乌克兰政局突变,反对派全面掌权,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夜奔异乡。此后,克里米亚入俄,乌东战火骤起,俄罗斯与西方大打制裁战,关系坠入冷战后最深谷底。“2·22”事件因此成为乌克兰危机的重要转折。

  一年后的今天,当乌克兰政府在首都基辅举行独立广场事件周年纪念活动,东部炮火依然未绝;更令人不安的是,危机一时还难见尽头。

  殇之痛

  乌克兰正遭遇独立以来最大悲剧:数千人丧命战火、数十万人背井离乡;而克里米亚与“失控”的东部地区则抹掉了它五分之一的经济当量。某种程度上,战争掩盖了乌克兰锐化的经济矛盾。总理亚采纽克说,乌克兰当前的任务就是“活下来”。不断加剧的社会裂痕同样令人忧心,当被俘乌军士兵遭到东部百姓痛骂,民众内部敌意清晰可见。

  对俄罗斯而言,一切也并不轻松。虽然俄国内有乐观情绪将当前困境视为从原料经济向平衡经济转型的契机,但2015年,它仍要做好应对经济萎缩3%、通胀保持两位数高位的心理准备。克里米亚入俄使莫斯科获得一个稳固的黑海战略支点,同时也令乌克兰加入欧亚联盟更加渺茫。

  欧盟的“失分”显而易见,而且陷入进退维谷之窘境。从安全角度看,乌克兰危机对欧洲安全秩序的冲击具有转折性意义,欧盟背上了更多安全负担;从经济角度看,它不但因制裁遭受210亿欧元出口损失,且在经济复苏乏力之时还得出手救助乌克兰。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去年年底吐露心声:欧盟援助乌克兰已接近能力极限。此外,让欧洲人自己都觉得尴尬的是,欧盟内部并非团结一致。2月中旬,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布达佩斯热情接待了普京,并坦言欧盟内部在对俄合作上的分裂是“根本性的”。

  华盛顿的确从乌克兰危机中得到了好处:它“复活”了北约,且“一箭双雕”打击了俄罗斯与欧盟这两个安全与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但有所得必有所失。俄罗斯高官科萨乔夫警告说,西方沿俄罗斯边界获得“新盟友”的同时,正承担失去俄罗斯的风险,这是西方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失误。美国火中取栗,今后必须面对这样一种尴尬: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仍然需要俄罗斯配合。

  谁之过

  亚努科维奇暂停签署联系国协议的决定只是导火索,乌克兰危机发展到今天,是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乌克兰的领土成形于苏联时代,它的东西部分曾被不同国家(或帝国)统治。独立以来,乌克兰努力进行国家身份的建构,但仍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尤其东西之间,既有历史经济文化的异别,在国家未来走向上也有不同意见。

  一些人将乌克兰的命运归结于它“地缘政治断裂带”的位置,但这并非悲剧的必然因素。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乌克兰要继续存在并蓬勃发展,就绝对不能成为一方与另一方对抗的前哨。事实是,如果它能更好地扮演“双方之间的桥梁”角色,或者外部力量不诱迫它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无意间”承认,华盛顿积极参与了乌克兰的政权更迭。毫无疑问,外部力量的干预也是乌克兰危机不断激化且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目前,美国正考虑是否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一旦成真,无异于再次火上浇油。

  乌克兰政府与一些西方国家将乌克兰危机归咎于俄罗斯,指责它“侵占”克里米亚并直接介入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不过,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看来,美国及其欧洲盟友要为这场危机承担大部分责任,问题的核心在于北约东扩,因为俄罗斯领导人已明确表示,不会坐视乌克兰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邻国成为西方堡垒。

  结之解

  乌克兰危机犹如“戈尔迪之结”,难以一下子厘清。无论如何,对话与妥协毫无疑问是唯一明智选项。现在的问题是:在错过多个“机会之窗”后,乌克兰问题各方怎样将和平解决危机的政治意愿转化为实际成果?如何使新明斯克协议成为乌东局势走向缓和的分水岭,并最终实现乌克兰的和平与安宁?

  分析人士认为,各方首先要坚定政治解决信念。指责与威胁只能加剧对抗,孤立与制裁无益危机解决。如果只将对话协商视为权宜之计,乌东战事将难见尽头;其次要坚持各方平衡原则。既要充分照顾乌克兰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正当权益和诉求,也要重视解决有关各方合理关切,实现各方利益平衡。(据新华社莫斯科2月22日电)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标题:殇之痛,谁之过?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