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条"海绵大道"主体工程完工 具备通车条件

04.05.2017  23:58

  

  图为青山区临江大道旁下沉式花坛内的溢流井,遇到大雨,积水可从这里汇入市政管网,由泵站抽排入江。记者梅涛摄

  昨从建设单位中国一冶集团获悉,武汉市首条“海绵大道”——青山区临江大道主体工程完工,具备通车条件。

  青山区临江大道紧邻武青堤,西起铁机路,东至建设十一路,全长7.5公里。路面宽40米,设置双向6车道,人行道、自行车道、路边花坛一应俱全。之所以被称为“海绵大道”,是因为这条路在改造过程中融入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等理念。

  项目负责人介绍,行车道由北向南设置了缓坡,雨水不在路面积留。路南的花坛采用下沉式设计,下雨时,路面汇集的雨水,可由花坛边沿的槽口流入沉淀池,淤泥和杂质在这里沉淀过滤。雨量加大,沉淀池中的水会溢出,被花坛内的夹竹桃、栾树等喜水植物吸收。遇到大雨或暴雨,花坛无法容纳时,积水可从位于花坛中央的溢流井汇入市政管网,由泵站抽排入江。

  花坛外侧的人行道,用武钢矿渣生产的透水砖铺就而成。砖体内部为蜂窝结构,雨水落在上面,可快速下渗至泥土中,不会产生积水。

  据介绍,目前武汉市道路两边的花坛均高出路面,好看但不实用。下小雨时,雨水也流入市政管网,给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不小压力。在下沉式花坛中,低洼的绿地为雨水提供“栖身之所”,可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路上多一些这样的‘海绵’,城市内涝的风险就会降低。”武汉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下沉式花坛和透水人行道组成的“海绵”系统,将成为该市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范本。(记者李源、通讯员丁仕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