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警证实吴建民车祸系单方交通事故 已致2死3伤

18.06.2016  18:14

  经多方证实,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在武汉因车祸不幸去世。相关情况公安部门等正在进一步调查。据初步了解,事发时,吴建民正在从机场赶往市区的途中。

  据武汉交警官方微博发布,6月18日4时17分,孙彧(男、30岁)驾驶鄂AA9S01号别克商务车,搭载乘客吴建民(男、77岁,外交学院原院长),刘锋(男,54岁)、朱晓驰(男、52岁)、陈伟杰(男、27岁),沿武昌区梨园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驶至南出口处时,所驾车头撞击路中隔离花坛,发生单方交通事故,造成车内五人受伤。吴建民、朱晓驰经医院抢救无效当日死亡伤者正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治疗,暂无生命危险,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事故现场

事故现场

记者在官方通报现场附近找到疑似车祸现场残留物

记者在官方通报现场附近找到疑似车祸现场残留物

   【早前报道】

  6月18日凌晨4时许,武汉东湖隧道南出口发生一起车祸,致两死三伤。死者为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和武汉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朱晓驰,同行的武汉大学司机、武汉大学水电学院一名副教授和大使秘书陈伟杰受伤。

  吴建民,77岁,江苏南京人。现任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

  他曾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2003年12月,他又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吴建民先生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今年6月6日的“2016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他发表了题为“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

   链接:

   外交家吴建民:踏实做事是在南京受到的熏陶

  虽然走上外交路是偶然,但是著名外交家吴建民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并有着“魅力外交家”的美誉。见证过诸多重要历史时刻,退休之后吴建民也仍旧在为外交事业奔忙,但他更关心家乡南京的文化建设,在推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为南京发展出谋划策、代言南京等方面作出过突出贡献。获得第三届南京“文化名人”的称号,吴建民依旧不忘家乡,仍旧为如何讲好南京故事而支招。

   南京人历来都重视读书

  将外交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吴建民告诉记者,如果有第二次生命,他还是会选择做外交,但很少有人知道,走上这条路却不是他选的,可以说是“阴差阳错”。“我们那个时候讲都是‘螺丝钉’精神,把你放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1955年,本想报考北大物理系的吴建民,因为班主任的推荐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提前招生,最后学了法语。因为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就被外交部录用了。

  小学时在学校附近玩耍,被学校对面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冲出来的大狼狗咬伤,而51年后命运又安排吴建民到法国当大使。“驻法使馆里也养着一条与当年法国使馆里的那条相似的大狼狗。世界已经变了,中国也不是当年的中国了。当年外国使馆的狗咬伤中国儿童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在吴建民眼中,这一切都像是命运的安排,他觉得外交很迷人,“一是因为同各国杰出人士打交道,二是每年要面对新问题,每天都得学习、思考,非常充实。

  而如今有这样的成就,吴建民认为与南京有着极大的关系。小学、中学都在南京度过,南京文化的熏陶,给吴建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吴建民说,“南京历来就重视读书,提倡读书。我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没多少钱买书,在图书馆借不能满足。山西路有个新华书店,一到暑假我就去店里坐在地上看书,一看一个下午,从没人赶我走。整个氛围就是崇尚读书。”吴建民说,自己也是“南京大萝卜”,诚实、敬业、认真、正派、包容……都是南京的特质。“我在外交部当发言人的时候,有个原则就是‘我可以不说,但说的一定是真话’。在外交学院当院长的时候,每年学生毕业我都会讲这话——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从小在南京受到的熏陶。

   讲好南京故事从人开始

  虽然身在北京,但吴建民始终心系家乡的发展。“南京走向国际舞台,必须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像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就是非常好的国际化的活动。南京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遗产,也大有文章可以做。另一方面南京对自己文化的研究要进一步开发。中国人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不是偶然,一定是文化造成的。”吴建民说。

  在讲好南京故事方面,他的建议是“一定要让人家听得懂”。“我们中国人的特点喜欢抽象,讲故事要具体的故事、人的故事。比如马云的故事,外国人一听就懂了。南京也要发掘这样的故事,南京有很多名人、很多优秀的企业家。

  即使退休后,吴建民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工作状态,各种活动更是多不胜数,他出席了众多在中国国内和世界上举行的会议,对中国人讲世界,对世界讲中国。

  吴老作为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大使,刚刚录制了南京节能减碳宣传片。这是南京对他的最后一次采访,来听听他在南京最后留下的声音。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不是触屏设备吗?

   简历:

  1939年3月30日出生于重庆,汉族

  1959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分配到外交部。外交部安排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再读3年翻译班(研究生)

  1961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

  1961—1965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布达佩斯),任代表翻译

  1965—1971外交部翻译室

  1971—1977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

  1978—1979外交部北郊干校劳动1979—1983外交学会欧洲处

  1983—1985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

  1985—1989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1989—1990中国驻比利时王国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

  1991—1994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

  1994—1995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1996—1998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1996年8月提为副部级)

  1998—2003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3.6.27—希拉克总统授予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2003. 7— 2008.4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2003. 12.12—国际展览局主席

  2005.3 —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2008年4月30日卸任外交学院院长

编辑: 陈彤